staff1

善用科技 保障港铁自动梯使用者安全

近年,涉及乘客的铁路事故中,部分与不当使用自动梯有关,例如携带大型物件、坐轮椅或推着婴儿车使用自动梯。有见及此,铁路科主动物色科技方案供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港铁公司)采用,以免发生同类事故。铁路科工程师区颖诗女士负责规管铁路屋宇装备,在促成落实有关方案担当关键角色。
区女士表示,铁路科于2019/20年度获批科技统筹(整体拨款)项目下的拨款50万港元进行有关项目。项目于2020年6月招标后,7月落实承办商,并与港铁公司达成协议,选定在彩虹站进行实地测试。彩虹站并非最繁忙的车站,可避免影响车站使用者,而且资料显示,该站有不少乘客携带大型物件、单车或婴儿车等。

在考虑技术方案时,区女士及其团队曾就视频分析、雷达、热能探测摄录机及光学雷达物体侦测等技术进行比较。有鉴于视频分析涉及私隐问题,物体重叠时雷达影像会不够准确,热能探测又不能侦测没有温度的物体,而光学雷达物体侦测技术既能满足全部技术要求,亦不会记录容貌影像,避免引起私隐问题。故此,小组最终选用光学雷达物体侦测方案。

光学雷达物体侦测解决方案只需在天花安装一个体积与闭路电视摄影机相若的独立装置,实时探测物体的三维点云数据,便可准确侦测物体的体积和类别,甚至侦测人体的步速及步行路径,以识别是否需要车站职员到场协助。另外,如有人携带过长的物件或金属气球进入车站范围,装置亦可立即察觉并通知车站职员阻止他们乘车。

当装置侦测到携带大型物件或推着婴儿车的人士入闸,便会发出广播及投射特定的多媒体信息到目标人士前面的地面,提醒有关人士使用升降机。若目标人士不理会信息继续走向自动梯,系统会在自动梯附近再次作出广播,确保有关人士及附近的乘客都接收到安全使用自动梯的信息。

区女士指出:「该技术方案还可提供丰富的多维度数据,作其他营运用途,例如可收集人流数据,显示哪个时段会有较多乘客携带大型物件,为制订车站安全教育推广策略提供参考数据,较以往单凭参考意外数据,可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方式进行安全推广。」

她亦指出:「方案更可用于设有自动梯的政府建筑物,以便加强教育市民安全使用自动梯。由此可见,一个从保障铁路乘客安全角度出发的创新方案,由机电署提出采用后,可衍生多种应用模式,让社会不同层面受惠。」
staff2

深层清洁救护车

陈俊斌先生有11年维修保养救护车的经验。疫情期间,他负责为救护车进行全面清洁消毒及维修保养工作,以保障救护人员及市民的安全。
在疫情下,为救护车进行维修保养属高风险工作,但车辆工程分部的一级技术员陈俊斌先生并未因此却步。他拥有11年维修保养救护车的经验,也曾在机电工程署的车辆维修工场为其他政府车辆进行维修保养。

按照惯例,救护车会在进行维修保养前先接受清洁。陈先生说:「与垃圾车上明显及容易清除的污渍不同,病毒微小得无法看见,因此清洁救护车比清洁垃圾收集车复杂许多。」作为救护车定期维修保养团队的成员之一,陈先生在工作时会穿着全套个人防护装备,使用消毒剂彻底清洁救护车车门、扶手和通风口,并在开始维修保养工作前更换空调过滤网。

陈先生解释道:「如救护车曾接载2019冠状病毒病确诊或疑似个案患者,我们会进行更严格彻底的清洁工作。」团队会先为空调系统更换过滤网,再启动放置在救护车车内的臭氧装置,并关上所有车门消毒约90分钟,让装置释出浓度充足的臭氧,为救护车彻底消毒,杀灭隐藏在空调系统中的细菌和病毒。完成后,团队会打开车门,让臭氧彻底消散后,才进行维修保养工作。

近日团队还采用了「预防性零部件更换计划」,提早更换特定零件和组件,进一步避免救护车故障。

陈先生于2007年参加机电署的技术员训练计划。由于现时的工作涉及救护车,他非常重视个人防护,并严格遵守所有卫生指引。他说:「这样不但可以保护自己,更可保障家人和同事的安全。」
staff3

善用机电知识控制感染

为减轻疫情对香港医疗系统的压力,高级工程师郑淑芳女士(左四)及施培康先生(右四)与他们的团队成员,为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的机电设备提供各项技术支援、测试及调校服务,竭尽全力协助医院投入运作。
2020年年初,2019冠状病毒病持续爆发,为本港医疗系统带来巨大压力。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20年7月向中央政府请求协助,在赤鱲角迅速建设临时医院。这所新建的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整座设施均以组装合成建筑法建造。

凭借处理负压病房的丰富经验,卫生工程部高级工程师郑淑芳女士和施培康先生与机电工程营运基金同事组成团队,应发展局邀请就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内有关机电系统设施的设计、安装及测调提供技术支援,务使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各系统更加稳定可靠及便于维修。有关工程于2020年9月展开,在同年11月起进行测试和校验。政府原订目标是在2021年2月26日接收第一批病人,最终亦顺利达标。

郑女士说:「最紧凑的时间是在2021年1月。期间,我们与承办商日以继夜测调各种机电系统和设备,最终成功同步完成安装、测试和调校工作。为免影响日间的安装工作,部分测调均在晚上六时后才可进行。」

施先生忆述团队在1月下旬的一星期内密集地进行两项综合测试,涵盖多种机电系统,包括通风系统、紧急发电机、电力供应、消防系统和升降机。由于测试相当复杂,营运基金共调派逾40位同事参与相关工作。有关综合测试能验证各机电系统能否正常运作,以确保香港感染控制中心日后能畅顺运作。

对于能够参与这个项目,团队成员均感到非常荣幸。郑女士和施先生衷心感谢团队各位成员为项目主动多走一步,竭诚尽责,最终在非常短时间内能如期完成项目。
staff4

落实人性化规管措施 保障机械化泊车系统运作安全

为纾缓泊车位短缺的情况,政府积极推动机械化泊车系统(泊车系统)。机电工程署为配合相关政策,于2020年6月出版《设置机械化泊车系统的指引》(《指引》),详述设置泊车系统时的考虑因素,以及在设计、安装、操作和维修保养方面的规管措施,协助项目倡议者推展泊车系统。
一般法例部(一)工程师张文晋先生于2019年年底加入机电署后,一直负责统筹有关规管和便利泊车系统发展的工作。

机械式泊车系统受《升降机及自动梯条例》(第618章)(《条例》)规管。 《指引》列出五类较常见的泊车系统种类,分别为垂直升降及横向滑动系统、塔式升降机系统、旋转式转盘系统、拼合堆叠系统以及圆形竖井系统。由于泊车系统设计种类繁多,《指引》不能尽录有关设计要求,因此,我们说明规管原则,例如指定设计应以欧盟标准EN 14010为基础,并指出常见风险及缓减风险的措施,给予业界研究装设不同泊车系统的空间。

《指引》出版后,张先生和其团队向运输处及各厂商和承办商,就本港各区六个筹备中的泊车系统先导计划及其他私营泊车系统项目,说明规管原则和提供技术意见。各方对机电署的积极态度均表示赞赏。

与其中一名承办商讨论后,张先生发现数年前部分商业建筑物引入一款可上下及左右移动的两层拼合堆叠泊车系统,但有关负责人没有为系统申请准用证。张先生就此向律政司征询法律意见,其后获回覆指这类泊车系统亦受《条例》规管。

张先生说:「我们为负责人和承办商制订全面方案,以把这类泊车系统规范化。确认有关承办商的能力符合相关条件后,我们建议他们申请成为注册升降机承办商,以合法地为泊车系统进行工程。在接获律政司回覆后,我们指示有关负责人暂停这类泊车系统的机械操作,同时我们采用人性化的方式处理事件,准许使用系统的下层泊车位,以尽量减少对使用者和负责人的影响。我们亦为承办商提供技术建议,并迅速安排检查,以尽早签发准用证,让该类泊车系统尽快恢复运作。事实上,这类泊车系统大致安全,但须加装紧急煞停按钮等必要的安全装置,才符合现时的安全标准。」全港约有60个同类型泊车系统,而在我们展开上述工作期间,每个系统中约有10个车位须暂时停用。张先生和他的团队协力积极跟进,现时已有超过30 个同类型泊车系统获签发准用证并恢复运作。

张先生表示:「香港地少车多,利用创新科技开发机械化泊车系统,可善用停车场的空间。我们提供政策支援及技术监督,以确保这类系统安全,同时促进把新科技引入本港。能为这方面的发展出一分力,我感到非常自豪。」
staff5

节庆活动安排得当 妥善保障公众健康

数码科技部团队为2021年年花销售点设计及安装中央人流监察系统。尽管面对技术问题兼且准备时间紧迫,有关人员成功克服挑战,展现出色的团队精神。
今年年初,营运基金为全港15个年花销售点安装以云端系统为基础的中央人流监察系统。我们的团队作出适切安排,让市民在疫情期间仍能参加这个传统节庆活动,团队成员一致同意这次服务「经验难逢,十分愉快」。在为期六天的活动中,各销售点秩序井然,共接待访客约87万人次。

在2021年年初疫情反覆,当政府最终决定举办年花销售活动时,营运基金只有两个星期时间为活动作准备。我们的其中一项主要任务是控制人流,减低病毒传播风险。数码科技部高级工程师陈贺贤先生带领团队,设计和部署人流监察、轮候及派筹系统。有关系统以云端为基础,并使用政府物联通网络及4G网络。陈先生说:「由于我们从未把人流监察系统应用于年宵花市,因此必须迅速灵活地解决多项技术问题。」犹幸数码科技部快速动员超过160名同事进行相关工作,包括系统设计、采购、现场操作、后勤资讯科技支援及整体工程监察,让计划顺利推进。

团队于各年花销售点的各个出入口装设三套采用不同技术的传感器。以云端计算场内人流数据后,显示屏会即时显示红、黄或绿色灯号。当红灯亮起时,会场会暂停让访客入场。

数码科技部团队的另一位高级工程师陈斯诺先生则谈到其他运作上的挑战,例如由于天气恶劣,曾有安装了传感器的水马被强风吹倒。他说:「同事必须马上重新安装和测试传感器,确保系统恢复正常运作。」

团队的一位工程师黄伟达先生表示,是次活动「汇聚了营运基金数代的资讯科技专才,承传了我们竭尽所能服务市民的传统。」陈贺贤先生总结指,这次活动证明了人流监察系统和政府物联通网络均能有效地于户外应用,也让团队比较三种传感器技术的成效,对营运基金的未来工作意义重大。
staff6

改善室内通风 保障市民健康

疫情期间,综合工程部高级工程师叶学山先生(左)和市政工程部工程师梁志滔先生(右)与他们的团队,致力检查不同感染群组曾经所处场所的通风系统,并提供详细的改善建议。能参与抗疫工作,为客户提供支援,他俩感到非常自豪。
年内,本港多间安老院舍、健身室和食肆先后出现2019冠状病毒病感染群组。营运基金就改善有关场所的通风状况,为客户部门提供技术意见和支援。

为协助社会福利署和卫生防护中心,综合工程部高级工程师叶学山先生和其团队,联同政府顾问袁国勇教授视察爆发疫情的安老院,并检查有关场所的通风系统。叶先生说:「为评估通风不足会否促使病毒传播,我们检视了当时的通风系统数据,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作,并进行烟雾测试,模拟空气流向和流量。」经参考国际标准后,团队建议,安老院舍的换气量应达到每小时至少六次。2020年12月,机电署发布有关安老院舍保持良好通风的指引及要诀。

2021年3月,叶先生获委派调查「健身室群组」。他的团队协助量度和评估涉事健身室的通风效能,并建议全港健身室的换气量应达到每小时至少六次。

提供堂食的餐饮处所同样容易爆发疫症,2021年2月底K11人文购物艺术馆的一间食肆出现感染群组便是一例。2021年3月初,市政工程部工程师梁志滔先生获派联同袁教授及卫生防护中心人员,协助食物环境卫生署评估该食肆的通风系统。政府同月发布指示,要求所有提供堂食的餐饮处所在2021年4月30日或之前,须确保其换气量已达每小时至少六次或安装空气净化设备。梁先生和他的团队随即展开两项工作,包括制订技术指引,阐述每小时换气量的计算和量度方法,以及提供可作替代方案的空气净化机型号清单。

梁先生说:「我们与餐饮业和酒店业代表会面,协助业界了解和遵从每小时换气量的要求。我们亦以大量时间评估和审视数百个由供应商提交的资料,最终拟定空气净化机型号清单,供餐饮处所的负责人使用。」

能在抗疫关键时刻出一分力,叶先生和梁先生都感到很高兴。他们感谢前线同事,即使现场环境可能已受病毒感染,他们仍然无畏无惧,竭诚完成工作。
staff7

第一所智慧监狱的幕后功臣

同属保安及车辆工程部的工程师刘宏业先生及许咏然女士积极协助惩教署建设智慧监狱。他们表示,创新科技对惩教院所提升运作效率及保安水平方面有巨大潜力,将协助智慧监狱的发展迈出一大步。
对保安及车辆工程部的青年工程师刘宏业先生和许咏然女士来说,过去一年尤其充实。他们为协助惩教署建设智慧监狱,开发了多项数码技术方案,而全港第一所智慧监狱 — 大潭峡惩教所为本港智慧监狱的发展开拓新里程。

许女士和刘先生近年积极参与惩教署发展智慧监狱方案的工作,通过应用获奖的创科解决方案,提升惩教署的运作效率,推动以人性化的方式管理在囚人士。

刘先生特别提到大潭峡惩教所的影像分析及监察系统和综合智能通讯系统。这套最新的影像分析及监察系统汲取了以往宝贵的测试经验,运用优化的电脑演算法和火柴人视像分析法,识别几种异常情况,包括打架、聚集、攀爬等。如发生任何一种情况,系统会即时通知惩教人员采取行动保护在囚人士。至于综合智能通讯系统,许女士解释说:「该系统能让在囚人士使用个人登入密码和电话卡,在电话亭自行拨打电话。系统使用生物识别和相关技术,支援所有通讯保安措施。在囚人士不需要惩教人员在场才能拨打电话,可让署方腾出宝贵的人力资源,执行其他职务。」

至于大潭峡惩教所的其他优化创科方案,包括应用解像度更高的闭路电视镜头,以支援影像分析及监察系统的影像分析功能,以及为新一代智慧手带选取更合适的用料。如在囚人士心跳偏离正常标准或他们进入禁区,经优化的智慧手带会向惩教人员发出警报。刘先生和许女士都认为人工智能在智慧监狱发展方面有巨大潜力,而在汲取实际测试经验后再持续调整创科方案也很重要。
staff8

灵活支援普及社区检测和疫苗接种工作

工程师李洁珍女士带领团队,支援中山纪念公园体育馆临时气膜实验室的电力供应服务。团队与各部门联系合作,运用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在极短时间内重新配置场内的掣柜。
市政工程部工程师李洁珍女士带领机电工程营运基金团队,支援中山纪念公园体育馆的临时气膜实验室。她负责的任务与其他抗疫工作一样,必须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争分夺秒,快速完成任务。

2020年8月初,李女士接获通知,为配合政府计划于9月1日推出的普及社区检测计划,她的团队需在不足两个星期内改动中山纪念公园体育馆的电力系统,以提供足够电力支援馆内16个临时加置的气膜实验室运作。

李女士忆述:「由于时间紧迫,我们的工作必须快而准。」除改动电力装置外,团队亦需要马上检查体育馆的通风系统,以确保适合实验室的运作。另外,团队又要为所有选定为普及社区检测计划的场地进行通风评估,并分析每个场地是否适合用作为检测中心。由于项目紧迫,团队只用了短短三天时间,即由8月18日至20日,走访和评估了200多个选定场地。9月1日至14日普及社区检测计划开展期间,团队持续监察全部141个社区检测中心的供电和通风系统,并提供故障检修服务。

及后中山纪念公园体育馆也成为政府2019冠状病毒病疫苗接种计划的其中一个接种场地,自2021年1月下旬开始,李女士的团队与其他政府部门和医院管理局展开筹备工作,设计适合各个社区疫苗接种中心的图则、人流方向,以至电力供应和线路安排。中山纪念公园体育馆是最早改装完成的社区疫苗接种中心,其设置安排亦成为其他社区疫苗接种中心的参考范本。

李女士感谢所有团队成员辛勤工作。她说:「我们学会如何有效进行协调工作,又认识了其他部门和政策局的同事,在疫情下为社区提供支援,工作愉快而且别具意义。」
staff9

为先进的验车大楼做好准备

高级工程师李雨华先生表示,熟悉验车流程对新车辆检验综合大楼(验车大楼)项目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所以他安排团队成员接受专业的验车工作培训,确保验车大楼落成后能畅顺运作。
青衣多层车辆检验综合大楼(验车大楼)第一期将于2021年4月启用,标志运输署迈进新里程。验车大楼全面投入运作后,将取代运输署现有三个政府验车中心。

边境及运输工程部高级工程师李雨华先生于2018年开始参与该项目,当时团队面对的首项挑战,就是要在短时间内熟习验车流程。李先生需要确保团队成员透过向运输署验车主任和工作人员了解,认识不同车种的验车流程,又安排中国内地制造商的专家为团队的同事提供培训,以便他们更深入了解验车工作。

验车大楼是本港首幢多层综合车辆检验大楼,配备全面的先进设备。大楼由一座楼高七层的办公大楼和三层验车大堂组成,共设有30条验车线和检验不同类型车辆的辅属设施。验车设备和电子系统的设计采用了建筑信息模拟技术,可提供详细的数码记录,方便日后进行数据分析,有助提升各系统的维修保养工作。

李先生解释说:「验车大楼大部分系统均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因此测试需时。」举例来说,验车大楼设有为双层巴士进行安全测试的倾斜测试台,以及其他辅属设施为车辆进行测试。车辆必须接受测试证明运作安全,才获批在路上行驶。

李先生说:「我们订立了极高的测试标准,亦会密切监察系统,让运输署人员及其客户体验顺畅的验车流程。」行文之际,大楼地下和一楼的验车线已投入服务,而二楼的设备测试也进展顺利,预备今年稍后正式启用。李先生总结说:「验车大楼是大型项目,亦带来独特的挑战。我们很高兴能跟客户一起解决难题。」
staff10

升降机预测保养金奖方案

机电署光纤传感升降机监测系统的设计及研发团队,致力开发升降机预测保养技术,工程师梁建峰先生(右一)为成员之一。该系统赢得2021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综合工程部工程师梁建峰先生时常有个想法,如果能找到一个准确预测和预防升降机故障的方案,必定很棒。他负责营运基金各客户大楼和场地3000多部升降机的维修保养的工作,所以十分明白这样一个解决方案,可为他的团队、升降机维修业、物管经理以至广大市民带来极大裨益。

2019年,梁先生的团队开始研究运用光纤技术开发创新科技方案。团队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和电子传感器,收集升降机主要组件的实时数据。

「这项技术让我们能够在升降机运行期间,实时监察组件的状况,并识别运行模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数据,从而预测故障,便能在最佳时机,即故障发生之前,进行适当的维修保养工作。」

实时升降机预测保养系统属非侵入式系统,由营运基金与本地初创公司共同研发,并在享誉全球的2021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得金奖。梁先生指出,这也是本港首次将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升降机维修保养工作。该系统于2019年年底首次在四部政府升降机试用,其后更在不同政府场地共十部升降机试用。

谈及遇到的挑战,梁先生忆述项目研发初期,最大困难是选定可准确预测故障的主要升降机组件。经过多次测试后,团队终于确定牵引摩打、制动臂、钢缆和升降机门是安装传感器的最佳位置。机电署现已为该系统制订标准化设计,并陆续与业界分享。
staff11

当仁不让 引入新智能检测工具 优化气体喉管监察和安全水平

气体标准事务处工程师梁淑茵女士及其团队,积极引入激光甲烷检测仪,以优化现行检测气体喉管泄漏的工作,体现在疫情下借助创新科技工具,优化监察气体喉管状况和安全水平的工作。
现时香港约有17000幢住宅大厦使用煤气,共装设约70000多条煤气立管。为这些室外立管进行气体泄漏检测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以往的应对方法是从煤气喉管附近的住宅单位取道,或从窗口伸出检测仪进行近距离检测。若遇到天井或难以到达的位置,甚至要搭棚处理。

为提升煤气喉管的监察和安全水平,机电署于2020年10月引入激光甲烷检测仪,并优化装置的设备,加入三脚架稳定仪器,配置长距离镜头,以遥距目测煤气喉管状况。

梁女士解释说:「香港大厦密集,以往我们的督察要为室外煤气立管进行泄漏检测有一定的困难及限制。现在连我也可以轻易地使用这部只有手电筒大小的激光甲烷检测仪,有需要时远距离为室外煤气喉管进行泄漏检测。在疫情期间,能减少进入大厦单位的需要,利便巿民的同时,更能提升气体安全规管工作的效率。引入检测仪后,我们无需与户主预约进入单位,省时方便,可快速进行气体事故调查工作,第一时间确认现场气体喉管的安全状况。」

气体标准事务处团队一向积极推动运用创新科技,并鼓励业界共同利用智能科技工具优化气体安全工作。梁女士说:「我们与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煤气公司)在科技应用上保持紧密的联系和协作,并于2021年4月与煤气公司成立创新及科技工作小组,通过举行定期会议,并配合日常交流,互相分享使用创新科技的经验及资讯,利用创新科技监察气体设施的安全运作,以提升气体安全水平。」

机电署作为香港的气体安全监督,致力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为公众保障气体安全。梁女士说:「自2015年加入机电署参与气体安全的规管及宣传工作以来,通过日常工作深刻体会到机电署如何发挥其专业及促成者的角色,推广气体安全。我们会与业界与时并进,携手运用最新的智能科技,提升香港的气体安全水平。未来,我们亦会继续研究运用创新科技工具,例如采用大数据分析及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持续监测大厦气体喉管安全状况的基础。」
staff12

同心协力 建造感染控制医院

在2020年9至10月期间,香港正面对2019冠状病毒病第三波疫情。在中央政府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在亚洲国际博览馆旁开始兴建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并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技术进行有关工程,务求该设施在四个月内极速建成,以提供816张负气压病床应付抗疫的医疗服务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紧密合作,进行这个关键项目的工作。机电署工程师莫肇坚先生代表能源效益事务处担任个案主任,以确保有关项目符合《建筑物能源效益条例》的规定,并配合同步设计、建造和验收的目标。
他说:「为符合法例要求,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的审批工作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首阶段声明,是确保拟建建筑物的规划及设计已纳入适当的设计规定,而有关规定不低于《建筑物能源效益守则》的指明设计标准及规定。第二部分为次阶段声明,是在建筑物入伙后审核屋宇装备装置已按照《建筑物能源效益守则》的标准和相关规定设计、装设及完成。我们亦进行实地巡查,以确保有关装置符合规定。」

莫先生深知项目的迫切性,而由于组装合成建筑组件在中国内地生产,因此须从开始时便确保工作做得正确,以免出错而须修补,这点非常重要。在初期阶段,他便与各方就所有重要事项进行沟通,并预先与建筑署紧密合作。他说:「当我们知道项目团队对能源效益设计方面有疑问,我们即时与建筑署、承建商和注册能源效益评核人举行会议,就获提供的设计图则进行讨论。我们希望在初期阶段能尽快进行准备工作和评估程序。我们就设计规划进行讨论,以确定组件装置在设计阶段已充分考虑相关法例要求。」

他解释:「我们根据过往的评估经验,指出容易出错的地方,例如风柜内风扇的电动机效率、制冷剂喉管的隔热材料厚度要求等。我们预先提醒承建商注意这些地方,以及确保他们的工作从开始时便绝对不能出错。否则,当组件运送到香港后才发现有问题,便须进行拆除及纠正,浪费宝贵时间。此外,我们强调照明装置的照明功率密度不应超过最高许可值,而不常被占用的空间(例如走廊)应安装自动照明控制系统。」

约四个月后,项目于2021年1月进入完成阶段。莫先生立即安排督察走遍六座楼高两层的病房大楼及一座医疗中心进行巡查和拍照存档。他们检查现场装置是否符合法例要求和相关标准,例如照明功率密度是否与提交的设计图则相符、冷气机效能系数是否达致《建筑物能源效益守则》的标准等。

莫先生说:「建造这所医院是社会责任,有助应对当时的严峻疫情。在项目的短片中,我们看到工人日以继夜赶工,组装合成建筑组件最终运抵香港等场面,回想起项目团队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能够参与项目,出一分力,让计划成真,实在十分感动。」
staff13

挺身而出 五度参与抗疫行动

2020年疫情来袭,抗疫工作一浪接一浪,政府需要不时从各部门借调人手,执行一些无先例可循的抗疫任务。每次出现这类任务,一般法例部总技术主任伍伟良先生都会挺身而出,面对抗疫的种种挑战,即使是摸着石头过河,依然能靠历练将指派的任务处理得头头是道,为业界、市民和机电署的同事带来一点方便。
自2020年开始,伍先生已参与五次与抗疫有关的任务。第一次是在2020年8月为升降机及自动梯行业从业员特定群组安排2019冠状病毒病检测。极速完成招标工作及与业界沟通后,向业界从业员派发约7100个检测套装,为经常要到不同地区进行维修保养升降机及自动梯的业界从业员,提供便捷的免费病毒检测服务。

第二次是2021年1月23及24日政府首次在佐敦划定「指定区域」,在一个周末内为指定区域的人士安排进行强制检测。他说:「身为公务员,这次行动身先士卒,带领一般法例部的15位同事分成两组,分别在星期六和星期日参与行动。」这次有来自16个政府部门共约3000名公务员参与行动,积极配合民政事务总署(民政总署)执行各项工作,包括派发物资、进行街道巡逻、人流管制及上楼张贴告示等。「当时曾有不良于行的长者,难以下楼到大厦大堂领取物资,我们就按照民政总署同事的指示把物资送上门。」大家总结了是次行动的经验,为日后同类行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三次任务是支援社区疫苗接种中心的运作。自2021年3月开始,机电署共52位同事分成两组一同管理上水龙琛路体育馆疫苗接种中心的运作,两组同事每日轮流在该接种中心当值12.5小时,为预约接种的市民登记;核实预约、身分及所选择接种的疫苗类别等资料;以及管理排队秩序,务求缩短市民在室外日晒雨淋的排队时间,并为医护团队安排补充针管、手套等消耗品供应等。伍先生在接种中心担任助理中心主任,协助统筹中心的运作以及与医护团队沟通。在4月当值期间,他需要由柴湾住所长途跋涉到上水,高峰期更连续三日每日当值12.5小时。直至5月政府落实聘用旅游业从业员接手接种中心的工作后,伍先生及其团队才功成身退。他表示:「今次任务除了协助抗疫,亦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有来自不同组别的同事到接种中心工作,其间认识了一些其他部别的同事,大家关系更密切,有助促进日后工作上的合作。」

第四项抗疫任务是在5月下旬统筹为未接种疫苗的机电署特定组别的政府雇员,进行每两星期一次病毒检测。部门于指定日期在九龙湾总部、港岛及新界的指定地点以「朝桁晚拆」方式设立临时检测中心,由承办商在现场为同事进行鼻咽拭子检测。「一些在前线工作的同事,为各公共医疗卫生场所、检疫中心及救护车提供操作、维修或保养服务;或进行与公众有频繁接触的工作,包括执行机电安全等工作,都面对一定的健康风险。早期参与的抗疫工作旨在协助市民,而今次的行动则为同事带来方便,可减少同事在社区检测中心登记及轮候的时间,当然义不容辞参与。」

接着第五项与抗疫有关的任务是于6月中在九龙湾总部为所有机电署同事和合约承办商雇员及其家属,统筹及安排接种疫苗外展计划。团队经问卷收集意见后,替有意在同一天接种同一类别疫苗的人士登记,并联络公务员事务局预留有关医护人员,为部门同事及其家属接种疫苗。

「抗疫工作富挑战性而且非常有意义。作为公务员或一名普通市民的身分,能参与抗疫工作实在荣幸。希望疫情尽快完结,好让社会及香港人的生活能早日重回正常。」伍先生说。
staff14

当仁不让 参与突击抗疫行动

2021年1月23日,政府首度引用《预防及控制疾病(对若干人士强制检测)规例》,在油麻地及佐敦划出「指定区域」,有关区域内的居民须在两天内在现场接受2019冠状病毒病强制检测。电力法例部高级电气督察邓伟雄先生虽然未知行动详情,亦勇于响应署方发出的招募,参与这次史无前例的抗疫行动。
其实,在此行动之前,当政府在2020年9月推行普及社区检测计划时,邓先生亦已响应部门的呼吁,参与支援有关计划,到坚尼地城一个社区检测中心担任副站长。在当值的十天期间,他每日朝八晚八带领团队工作,负责接待公众、编制更表、管理物资、补充资源和支援医护人员等职务,务使中心运作畅顺,以及让市民于最短时间内完成检测,尽量减低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他完全认同若要抗疫成功,人人有责,大家都要尽一己之力。

在「指定区域」检测行动期间,义工须在星期六和星期日分早晚两更工作,在指定的地点当值,协助解答居民的查询、管理排队秩序、解释检测过程、支援民政事务处运送包装和分发物资等。邓先生于日间在指定区域两个检测点的分流路口当值,引导居民到正确的检测位置。

由于事出突然,行动期间居民难免会有怨言,埋怨物资供应不足和指示不清晰;亦有居民要求进出「受限区域」。邓先生说:「我在当值期间,有一名90岁长者要求回到其在受限区域内的店铺,处理事情后离开。我耐心地向他解释,如他进入受限区域,便须停留在区内直至行动完结为止。至于居民对物资供应的投诉,我们向市民解释,表示必须有序地先平均分配有限物资,若市民稍后需要补充,随后可再提出要求。」

前线人员往往首当其冲,承受市民的不满。身为高级电气督察,邓先生的日常职务包括带领团队面对公众、处理投诉、巡查和解释电力法例要求等。根据其工作经验,他知道细心聆听市民的诉求和作出相应回应,实为重要。当他们冷静下来之后,自然会了解行动的真正目的和作用。

在行动中,他亦尽力为其他同事解决问题,例如协助民政事务处的同事找来电池灯于晚上作照明之用。此外,他及其团队被派往不同区域,须到无升降机的旧楼内,逐层寻找无人应门的单位及张贴强制检测告示。有关工作在数小时内完成,充分展现出色团队合作精神。

抗疫工作必然有风险和辛酸,例如穿上个人防护装备后如厕都有一定的不便。虽然如此,邓先生跟其他公务员义工一样,本着能屈能伸、当仁不让的精神,尽心为香港的抗疫工作默默地付出。他和其他机电署义工这次行动贡献良多,除了得到部门嘉许,亦获得民政事务处同事的赞赏及感谢。
staff15

传承经验 统领区域能源效益交流

机电署前助理署长黄奕进先生在其职业生涯中参与过多项与能源有关的工作,任职机电署26年间,曾带领多项与节能和减碳有关的工作,包括参与制订和推行强制性能源效益标签计划,出任助理署长执掌电力及能源效益科,代表香港担任亚太区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能源效益及节能专家小组的主席等,一直不遗余力推动减缓气候变化和提升能源效益的工作。
2020年6月离开全职岗位后,黄先生退而不休,继续履行新任务,担任机电署首席能源效益顾问,并于2021年5月获亚太经合组织能源效益及节能专家小组通过,连任专家小组主席一职,任期两年。

在上一届主席任期内,黄先生于2019年9月主持在菲律宾举行的专家小组第54次会议,以及代表专家小组出席能源工作组第57和58次会议汇报工作进度。随后的能源工作组会议、专家小组会议及相关研讨会因全球疫情跨境往来暂停而改以视像方式举行。纵使过去一年多,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为全球带来严峻的考验,专家小组各经济体成员的参与热诚不减,大家一直就能源效益及节能的最新工作进行线上交流,保持紧密联系,并分享各自的心得,促进经济体成员互励互勉提升各自的能源效益,力求达致以2005年为基准年计算,于2035年把亚太地区的总能源强度减少45%的目标。

同时,黄先生亦以专家小组主席的身分,积极与国际组织建立联系,并致力推动能源效益及节能方面紧密合作。他表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经济体的能源需求占全球六成。《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在2050年前实现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摄氏1.5度之内。若要达到这个目标,全球的经济体必须加强沟通,每个经济体的力量都同样重要。」

政府亦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各种减碳措施,包括探索不同低碳能源和减碳技术、提高新建和现有建筑物的能源效益、推动新能源车辆和绿色运输,以及兴建大型转废为能设施等。香港特区政府已于2020年《施政报告》宣布,致力争取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进一步深度减碳定下基础。

黄先生感恩在过去两年担任专家小组主席期间,机电署可通过专家小组的平台积极地发表报告,分享通过区域供冷系统和现有建筑物重新校验以提升能源效益的工作成效和心得,达致经济体成员之间互相鼓励、提升社会能源效益的作用。

黄先生表示:「在未来两年的主席任期内,期望与国际组织加强沟通,提供更多的国际经验和做法让专家小组成员参考,并在疫情后推动经济复苏的工作中,加入绿色概念。专家小组成员可探讨如何在能源效益及节能的范畴,制造就业机会,支援经济复苏。期望在互相鼓励及推动下,经济体成员能在各项目中结合有关能源效益和可再生能源的策略和措施,致力达致能源工作组两大能源目标,即以2005年为基准年,在2035年前将亚太地区的总能源强度减少45%;以及在2030年前使亚太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地区能源结构中较2010年增加一倍。」

退休后,黄先生注重平衡工作与生活,更多时间与家人及朋友相聚之余,仍会继续机电署和亚太经合组织的能源效益工作,倾囊传授其宝贵经验。
staff16

不辞劳苦 为车辆维修业界安排抗疫资助

疫情期间市民减少出行,用车量锐减,导致车辆维修业界亦大受影响,收入大减三至五成。机电署车辆维修注册组(注册组)察觉业界受到疫情严重影响,马上向运输及房屋局提交报告反映业界困境。最后,车辆维修工场获纳入为防疫抗疫基金支援的行业之一。注册组亦极速地在四个月内完成相关申请的审批工作并发放资助。注册组的工程师邱芝莹女士是该计划的骨干成员之一。
邱女士表示,注册组负责车辆维修技工自愿注册计划和车辆维修工场自愿注册计划的推广、日常管理和运作,每年平均处理大约4,000宗注册申请。眼见业界在疫情初期要艰苦经营,署长与注册组成员于是主动为业界争取防疫抗疫基金资助。成功争取把车辆维修工场纳入防疫抗疫基金2.0的资助计划后,全组上下20位工作人员随即与时间竞赛,即使期间注册组同事需按政府规定在家工作,依然日以继夜为业界处理申请。

她忆述,当时估计香港约有2800间车辆维修工场,当中约2050间为注册车辆维修工场,所以注册组最初预计会收到2700份申请,而最终申请数目多达3134份,其中约有1550份申请来自未有在计划下注册的工场。因此就该批工场需要多做资料核实和资格审查的工作,以确认该类申请者是否具备相关的申请条件。

「为未注册的工场进行确认和审批的工作相当繁复,例如,填写地址的方式五花八门,很多工场位于新界偏远的棕地,在同一地段可能有多个商业登记,我们要花很多功夫调查和核实,确保没有重复的申请。」她说。

由于车辆维修业界普遍不采用以电子方式提交申请,注册计划一直配合业界沿用纸本申请。「为方便处理防疫抗疫基金申请,加上考虑到新型冠状病毒病的传播风险和在家工作的局限性,我们决定由零开始建立一个全新的网上系统,以接受资助申请,并在机电行业通流动应用程式加入申请功能。我们庆幸获得营运基金资讯科技策略支援分部同事的积极协助,让我们能在短时间内招标,并安排承办商在一个月内建立系统。」她详述。

系统以简单为原则。申请人只需提交工场的名称、位置及商业登记资料等。系统附有拍摄功能,方便申请人以拍照方式提交相关申请文件和工场照片以资证明。「我们亦在短时间内制作了一段视频,解释每个申请步骤和需要提交的文件。在家工作期间,更要为一些家中没有电脑设备的同事安排电脑及通讯设施。我们又设立了多条热线处理查询。在计划推出初期,同事们每日需处理超过100项查询。」邱女士说。

至2020年8月底公务员恢复正常上班之后,注册组的督察便立即开始前往各申请资助的工场进行核实工作。为加快核实申请资格,注册组要从其他组别借调督察,增加人手,其间,进行了600多次的工场实地查察。结果成功地在短短四个月内处理所有申请,最终有2879间合资格的车辆维修工场获发50,000港元防疫抗疫基金资助,合共向行业发放了1.44亿港元。

处理发放资助工作之后,邱女士和同事们还须为暂放一旁的恒常工作追回进度。不过,注册组在今次行动中亦有意外收获,除了加强与业界的沟通外,一些未有注册的技工和工场亦主动办理注册申请手续,而两个注册计划的电子化工作亦建立了基础。邱女士尤其庆幸,在业界极需要扶持的时候,注册组能够为他们提供支援。这次行动显示,注册组除了处理注册事宜外,亦与业界并肩,共同抗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