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故事
同心協力齊抗疫
機電署全力支援抗擊第五波疫情
2022年初,香港爆發第五波嚴峻疫情,抗疫工作刻不容緩,公務員紛紛出動,肩負支援社區及參與圍封強檢行動等重要工作。一般法例部高級工程師陳志偉先生當時負責協調機電署規管服務各部別的同事,齊心參與前線抗疫工作。
在第五波疫情初期,政府下令葵涌邨居民禁足。機電署抗疫團隊的首項主要工作,就是為該邨一幢樓高40層大廈的居民每日送上三餐。儘管行動緊急,部署時間很短,但機電署的同事妥善完成任務,迅速安排由50人組成的團隊,在禁足期間每日為居民送上三餐。
陳先生說:「當時疫情來勢洶洶,大家當然關注自身的安全。不過,作為公務員,我們堅持走上前線,為市民送上暖暖的飯餐。期間我們雖然沒有與居民直接接觸,不過一些居民仍自發地在門前貼上感謝信息,表達心意,令我們感到特別窩心。」
隨着疫情繼續肆虐,機電署團隊積極參與不同的抗疫工作,當中最具挑戰性的要算是圍封強檢行動。在疫情高峰期,全港每日需要出動多支公務員團隊,進行圍封強檢行動。機電署平均每星期都要組織一支超過150人的團隊參與圍封強檢行動。規管服務和營運基金都有不同職級和崗位的同事參與其中。無論是文職同事、督察或工程師,在抗疫行動中都成為不分彼此的親密戰友。
「在那些日子,在機電署總部大樓的通道上,往往會聽到同事談論他們在不同抗疫工作中的點滴。有人訴說抗疫的困難,希望疫情盡快完結等等。大家都明白,作為抗疫隊伍的一分子,縱使困難不斷,壓力沉重,我們仍需努力不懈,迎難而上,積極前行。」
談到抗疫工作的困難,陳先生說:「每次行動都時間緊迫,但規模龐大,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大家必須在短時間內安排物資,動員人手,並只能靠社交媒體應用程式保持聯繫,完成一次又一次在保護衣下充滿汗水的任務。由於每次行動都不一樣,大家都要摸着石頭過河,保持警惕,隨機應變。每次行動之後,同事都會熱心分享經驗,務求提升未來抗疫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減少同事的染疫風險,以及有關工作對市民大眾的影響。」
陳先生說:「當時疫情來勢洶洶,大家當然關注自身的安全。不過,作為公務員,我們堅持走上前線,為市民送上暖暖的飯餐。期間我們雖然沒有與居民直接接觸,不過一些居民仍自發地在門前貼上感謝信息,表達心意,令我們感到特別窩心。」
隨着疫情繼續肆虐,機電署團隊積極參與不同的抗疫工作,當中最具挑戰性的要算是圍封強檢行動。在疫情高峰期,全港每日需要出動多支公務員團隊,進行圍封強檢行動。機電署平均每星期都要組織一支超過150人的團隊參與圍封強檢行動。規管服務和營運基金都有不同職級和崗位的同事參與其中。無論是文職同事、督察或工程師,在抗疫行動中都成為不分彼此的親密戰友。
「在那些日子,在機電署總部大樓的通道上,往往會聽到同事談論他們在不同抗疫工作中的點滴。有人訴說抗疫的困難,希望疫情盡快完結等等。大家都明白,作為抗疫隊伍的一分子,縱使困難不斷,壓力沉重,我們仍需努力不懈,迎難而上,積極前行。」
談到抗疫工作的困難,陳先生說:「每次行動都時間緊迫,但規模龐大,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大家必須在短時間內安排物資,動員人手,並只能靠社交媒體應用程式保持聯繫,完成一次又一次在保護衣下充滿汗水的任務。由於每次行動都不一樣,大家都要摸着石頭過河,保持警惕,隨機應變。每次行動之後,同事都會熱心分享經驗,務求提升未來抗疫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減少同事的染疫風險,以及有關工作對市民大眾的影響。」
用心創作 說好氣體安全的故事
近年,我們不斷採用多元化的創新手法,進行氣體安全的公眾教育。除了以創意無限和生動有趣的動畫及四格漫畫作宣傳外,我們廣泛利用社交平台接觸市民大眾,更特地為本港各種族社羣翻譯宣傳信息。這些宣傳工作的幕後「創作總監」,是氣體標準事務處工程師陳慧嫦女士。她預告,更多新穎的宣傳活動會「不日公映」。
疫情期間,由於通過探訪和外展活動等直接接觸市民的機會大減,陳女士與其團隊加強探討除了慣用的宣傳手法和渠道外,有何其他宣傳方法,例如更廣泛運用創新製作、社交媒體平台及STEM教育等方式,接觸各階層的市民。
談到推出新猷,陳女士表示並非一帆風順:「社會上不同的種族社羣一直是我們宣傳教育的對象之一。我們已把氣體安全的信息翻譯成為多個民族語言,以透過網上平台及專設的電台頻道向他們清晰傳達有關信息。不過,由於團隊成員都不懂少數族裔語言,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確保傳達給不同種族社羣的譯文信息準確無誤。」
為確保譯文信息言簡意賅,更貼近目標對象的家鄉用語,工作團隊與各族羣的領事館聯絡,並登門拜訪求助。領事館人員都樂意幫忙,與團隊成員一同合作,用心修訂譯文,確保氣體安全的信息更加清晰和親切。
團隊再接再厲,正在籌備另一個系列的創新外展宣傳活動,例如互動劇場及活動等,希望向學生及外傭等宣傳氣體安全信息。此外,團隊與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合作,制訂不同形式的宣傳活動,以接觸更多不同的種族社羣。
陳女士透露:「我們已利用創造職位計劃的資助,增聘年輕人參與外展計劃的籌備工作,例如編寫劇本及預備劇作所需物資。演出時,我們的團隊和其他同事也會粉墨登場,用心說好氣體安全的故事。我們希望學生、外傭和不同種族社羣會成為宣傳氣體安全的『種子』,向他們的家人、朋友或僱主傳達氣體安全的信息。」
談到推出新猷,陳女士表示並非一帆風順:「社會上不同的種族社羣一直是我們宣傳教育的對象之一。我們已把氣體安全的信息翻譯成為多個民族語言,以透過網上平台及專設的電台頻道向他們清晰傳達有關信息。不過,由於團隊成員都不懂少數族裔語言,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確保傳達給不同種族社羣的譯文信息準確無誤。」
為確保譯文信息言簡意賅,更貼近目標對象的家鄉用語,工作團隊與各族羣的領事館聯絡,並登門拜訪求助。領事館人員都樂意幫忙,與團隊成員一同合作,用心修訂譯文,確保氣體安全的信息更加清晰和親切。
團隊再接再厲,正在籌備另一個系列的創新外展宣傳活動,例如互動劇場及活動等,希望向學生及外傭等宣傳氣體安全信息。此外,團隊與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合作,制訂不同形式的宣傳活動,以接觸更多不同的種族社羣。
陳女士透露:「我們已利用創造職位計劃的資助,增聘年輕人參與外展計劃的籌備工作,例如編寫劇本及預備劇作所需物資。演出時,我們的團隊和其他同事也會粉墨登場,用心說好氣體安全的故事。我們希望學生、外傭和不同種族社羣會成為宣傳氣體安全的『種子』,向他們的家人、朋友或僱主傳達氣體安全的信息。」
人工智能火化 推動行業發展
工程師張立鴻先生(左二)、助理工程師馮鎮國先生(右二)與團隊研發一套獲獎的「人工智能優化火化流程系統」。該系統利用影像分析及人工智能技術,優化各火化時段,減少所需時間及燃料消耗。
數碼化和人工智能兩者為許多行業帶來變革,但火葬業屬於傳統行業,加上部分人覺得忌諱,因此業界要採用數碼科技和人工智能,殊非易事,絕對是挑戰。儘管如此,市政工程部工程師張立鴻先生認為,數碼化不但可提升效率,也可騰出人手處理緊急維修及保養,從而加以善用員工的專業知識,因此火化服務理應朝着數碼化的路向發展。
有見及此,他提出「人工智能優化火化流程系統」或稱為「智能火化」的解決方案,該系統更榮獲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
張先生說:「在整個系統的開發過程中,我們十分感謝客戶食物環境衞生署和前線員工的鼎力支持。」我們正在和合石火葬場共六個火化爐試驗該系統,並計劃在2023年年底正式啟用。
訓練人工智能模型是落實方案的關鍵,也是最耗時和最昂貴的環節。我們除了為每個火化爐安裝攝錄機,收集足夠操作數據及火化狀況作影像分析外,還須經驗豐富的前線人員觀察每節長約兩小時的火化過程,並提供意見回饋,以不斷提升人工智能模型的效能和穩定性。整個開發過程中需要重複多次「訓練」,以優化人工智能系統。
張先生解釋說:「為增強員工的信心,我們設置『智能火化』儀表板,實時顯示各種操作參數,讓員工親眼看到人工智能系統如何模擬和操控火化過程的全部四個階段。」儀表板具體證明人工智能勝任工作,令員工對該系統的信心大增。另外,如果該系統出現問題,員工也可隨時介入處理,足見操作人員仍能為火化工作增值。該系統已取得專利,團隊現正開發「智能火化」系統2.0版本,未來或會在其他火葬場應用。
張先生總結道:「我們欣喜傳統行業正在改變,採納新科技及創新意念。」在開發過程中,其中一間德國火化爐製造商洞悉人工智能應用的潛在優勢,並已對其火化爐的設計作出重大改變,在新建項目中將攝錄機配置定為標準功能規格。
有見及此,他提出「人工智能優化火化流程系統」或稱為「智能火化」的解決方案,該系統更榮獲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
張先生說:「在整個系統的開發過程中,我們十分感謝客戶食物環境衞生署和前線員工的鼎力支持。」我們正在和合石火葬場共六個火化爐試驗該系統,並計劃在2023年年底正式啟用。
訓練人工智能模型是落實方案的關鍵,也是最耗時和最昂貴的環節。我們除了為每個火化爐安裝攝錄機,收集足夠操作數據及火化狀況作影像分析外,還須經驗豐富的前線人員觀察每節長約兩小時的火化過程,並提供意見回饋,以不斷提升人工智能模型的效能和穩定性。整個開發過程中需要重複多次「訓練」,以優化人工智能系統。
張先生解釋說:「為增強員工的信心,我們設置『智能火化』儀表板,實時顯示各種操作參數,讓員工親眼看到人工智能系統如何模擬和操控火化過程的全部四個階段。」儀表板具體證明人工智能勝任工作,令員工對該系統的信心大增。另外,如果該系統出現問題,員工也可隨時介入處理,足見操作人員仍能為火化工作增值。該系統已取得專利,團隊現正開發「智能火化」系統2.0版本,未來或會在其他火葬場應用。
張先生總結道:「我們欣喜傳統行業正在改變,採納新科技及創新意念。」在開發過程中,其中一間德國火化爐製造商洞悉人工智能應用的潛在優勢,並已對其火化爐的設計作出重大改變,在新建項目中將攝錄機配置定為標準功能規格。
研發創科方案
提升太陽能發電系統效能
能源效益事務處高級工程師張敏婕女士早前發現,市面上沒有工具可以客觀和科學化地測量太陽能發電系統的發電效能,於是牽頭研發「綜合太陽能管理系統」。
張女士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研發創新的「綜合太陽能管理系統」。該管理系統採用人工智能和數位孿生技術,並以附近的太陽能發電系統作參考,估算太陽能發電系統的發電效能,以及預測發電系統需要維修的時間。
該管理系統測量各種影響發電效能的因素,例如陰影、塵埃或雀鳥排泄物在太陽能板上的覆蓋程度,並根據有關數據,提醒太陽能發電設施擁有人清潔太陽能板,讓太陽能板吸收更多的太陽能,達到最佳的發電效能,從而保障設施擁有人獲得最多的上網電價收入。
當管理系統檢測到某一設施需要維修或保養時,會發出提示,建議進行預防性維修的時間。這項功能尤其適用於監控位處較難到達地點的設施,例如浮動太陽能板。
張女士說:「為應對氣候變化,政府積極鼓勵市民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如太陽能發電系統可維持優良效能,為設施擁有人帶來較理想的上網電價回報,市民會更積極參與這類可再生能源計劃,最終有助香港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綜合太陽能管理系統」已在香港取得專利,更在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取得銅獎,充分肯定我們的創科成果。
該管理系統測量各種影響發電效能的因素,例如陰影、塵埃或雀鳥排泄物在太陽能板上的覆蓋程度,並根據有關數據,提醒太陽能發電設施擁有人清潔太陽能板,讓太陽能板吸收更多的太陽能,達到最佳的發電效能,從而保障設施擁有人獲得最多的上網電價收入。
當管理系統檢測到某一設施需要維修或保養時,會發出提示,建議進行預防性維修的時間。這項功能尤其適用於監控位處較難到達地點的設施,例如浮動太陽能板。
張女士說:「為應對氣候變化,政府積極鼓勵市民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如太陽能發電系統可維持優良效能,為設施擁有人帶來較理想的上網電價回報,市民會更積極參與這類可再生能源計劃,最終有助香港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綜合太陽能管理系統」已在香港取得專利,更在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取得銅獎,充分肯定我們的創科成果。
參與圍封強檢行動 關懷與科技並重
2022年3月,機電署統籌及帶領「圍封強檢」行動。這些行動必須有通盤計劃和統籌,並需要資訊科技系統支援及物資管理工作的配合。全賴數碼科技部、企業服務部和其他部別以及各政府部門全力支持,通力合作,展現高度的團隊精神,這些聯合行動方能順利完成。
2022年年初,營運基金同事紛紛投入本港抗疫工作的重要一環,參與「圍封強檢」行動,共同經歷不少難忘時刻。當時,數碼科技部高級工程師賴震暉先生和陳斯諾先生,以及物料供應分部總物料供應主任吳嘉碧女士,都參與其中。
團隊的首次「圍封強檢」行動,於3月3日至4日在德朗邨德瑩樓進行。由於在行動前數天才獲通知,吳女士必須與時間競賽,在極短時間內採購充足物資,包括供同事使用的個人防護裝備、快速抗原測試包,以及派發給目標大廈住戶的中成藥包和罐頭食品。吳女士解釋說:「我們通常備存兩套物資,一套供即將展開的『圍封強檢』行動使用,另一套是備用物資,供下次行動使用。」
賴先生和陳先生憶述在行動中的主要工作:「我們第一天逐戶敲門,通知居民到樓下接受核酸檢測;第二天致電檢測結果呈陽性的居民以作跟進,並查核居民的檢測結果,確保只有持陰性檢測結果的居民方可離開受限區域,以及最終在中午前重開受限區域。」在行動中困難重重,包括數據配對工作的挑戰。由於檢測承辦商只有檢測人士的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和參考編號,並未掌握他們屬於哪家住戶等關鍵資料,因此負責同事難以跟進陽性個案。幸好機電署團隊運用豐富的資訊科技專業知識,迅速完成數據配對,使跟進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陳先生說:「儘管行動複雜,並需與多個政府部門不熟悉的人員合作,但同事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順利完成各項艱辛工作,令人鼓舞。」
賴先生補充說:「我們非常感激參與同事的體諒包容,以及居民配合我們的工作。」
數碼科技部總工程師李子傑先生於3月9日至10日的友愛邨「圍封強檢」行動擔任現場副指揮官。他說:「在這次行動中,我們特別提醒檢測承辦商,他們從居民取得的資料並不足,難以跟進陽性個案。」承辦商隨即增加居民必須提供的資料項目,使其後進行的「圍封強檢」行動更具效率。
團隊的首次「圍封強檢」行動,於3月3日至4日在德朗邨德瑩樓進行。由於在行動前數天才獲通知,吳女士必須與時間競賽,在極短時間內採購充足物資,包括供同事使用的個人防護裝備、快速抗原測試包,以及派發給目標大廈住戶的中成藥包和罐頭食品。吳女士解釋說:「我們通常備存兩套物資,一套供即將展開的『圍封強檢』行動使用,另一套是備用物資,供下次行動使用。」
賴先生和陳先生憶述在行動中的主要工作:「我們第一天逐戶敲門,通知居民到樓下接受核酸檢測;第二天致電檢測結果呈陽性的居民以作跟進,並查核居民的檢測結果,確保只有持陰性檢測結果的居民方可離開受限區域,以及最終在中午前重開受限區域。」在行動中困難重重,包括數據配對工作的挑戰。由於檢測承辦商只有檢測人士的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和參考編號,並未掌握他們屬於哪家住戶等關鍵資料,因此負責同事難以跟進陽性個案。幸好機電署團隊運用豐富的資訊科技專業知識,迅速完成數據配對,使跟進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陳先生說:「儘管行動複雜,並需與多個政府部門不熟悉的人員合作,但同事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順利完成各項艱辛工作,令人鼓舞。」
賴先生補充說:「我們非常感激參與同事的體諒包容,以及居民配合我們的工作。」
數碼科技部總工程師李子傑先生於3月9日至10日的友愛邨「圍封強檢」行動擔任現場副指揮官。他說:「在這次行動中,我們特別提醒檢測承辦商,他們從居民取得的資料並不足,難以跟進陽性個案。」承辦商隨即增加居民必須提供的資料項目,使其後進行的「圍封強檢」行動更具效率。
翻新世界級自動扶梯 以民為本休戚與共
在更新工程期間,工程師何振滔先生致力與市民大眾保持良好溝通。他耐心解答市民查詢,嚴謹監察及跟進工程進度,務求盡量減低工程對市民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扶梯系統)全長800米,是全球最長的戶外有蓋自動梯。在2018年,扶梯系統進行更新工程。由於當時扶梯系統的全數19條自動扶梯和自動行人道均已超過其使用年期,故必須全部更換。更新工程為期四年,分11個階段進行,預期於2022年4月竣工,屆時扶梯系統會全面重新開放予公眾使用。
邊境及運輸工程部工程師何振滔先生於2020年1月加入負責扶梯系統更新工程的團隊,其時工程已進行了兩年。何先生與團隊就進行工程,積極與是次項目的客戶部門運輸署,以及民政事務總署、香港警務處等其他政府部門協調,以應對各種挑戰。例如工程團體須確保工程不會影響扶梯系統現有上蓋。此外,由於扶梯系統沿途的街道相當狹窄,團隊既要安排貨車吊機進行吊運工作,又要盡量避免阻礙交通和行人,增加了工程的難度。另外,項目還需要獲得區內社羣的支持,包括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類居民與商戶等。
為使項目能順利進行,團隊每天在相關路段封路一小時進行更換工程,務求減輕交通方面的影響。有一次,有病重長者乘車前往求醫因封路不能通過,另一次有車輛載着情況危急的寵物經過相關路段時受阻。基於市民的緊急需求,團隊兩次都立即重開路段放行。此外,在2021年年初,渠務署臨時要求緊急進入封路路段的一個沙井,採集地下污水樣本,以進行新冠病毒檢測,工程人員亦即時配合,安排讓該署人員進入。何先生表示:「從這些例子可見項目團隊靈活應變,面對各種特殊情況善於適應變通,以關愛精神照顧市民和社區所需。」
由於團隊規劃周詳,而且辛勤工作,因臨時開路而損失的時間,並未使工程有重大延誤。何先生更表示透過這個項目累積了不少處理公眾查詢和投訴的經驗,處事變得更有耐性,應付未來類似的挑戰遊刃有餘。回顧落實項目的過程,他非常感謝團隊的支持和社區的包容。
邊境及運輸工程部工程師何振滔先生於2020年1月加入負責扶梯系統更新工程的團隊,其時工程已進行了兩年。何先生與團隊就進行工程,積極與是次項目的客戶部門運輸署,以及民政事務總署、香港警務處等其他政府部門協調,以應對各種挑戰。例如工程團體須確保工程不會影響扶梯系統現有上蓋。此外,由於扶梯系統沿途的街道相當狹窄,團隊既要安排貨車吊機進行吊運工作,又要盡量避免阻礙交通和行人,增加了工程的難度。另外,項目還需要獲得區內社羣的支持,包括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類居民與商戶等。
為使項目能順利進行,團隊每天在相關路段封路一小時進行更換工程,務求減輕交通方面的影響。有一次,有病重長者乘車前往求醫因封路不能通過,另一次有車輛載着情況危急的寵物經過相關路段時受阻。基於市民的緊急需求,團隊兩次都立即重開路段放行。此外,在2021年年初,渠務署臨時要求緊急進入封路路段的一個沙井,採集地下污水樣本,以進行新冠病毒檢測,工程人員亦即時配合,安排讓該署人員進入。何先生表示:「從這些例子可見項目團隊靈活應變,面對各種特殊情況善於適應變通,以關愛精神照顧市民和社區所需。」
由於團隊規劃周詳,而且辛勤工作,因臨時開路而損失的時間,並未使工程有重大延誤。何先生更表示透過這個項目累積了不少處理公眾查詢和投訴的經驗,處事變得更有耐性,應付未來類似的挑戰遊刃有餘。回顧落實項目的過程,他非常感謝團隊的支持和社區的包容。
在疫情下為良好通風把關
因應第五波疫情爆發期間不少食肆出現羣組感染個案,工程師關皓瑜女士(中)帶領團隊,積極檢查有關食肆的通風系統,為客戶部門提供專業意見及支援。
在疫情下,堂食食肆保持良好通風,對於防控感染至關重要。自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以來,本港多間食肆先後出現羣組感染個案,市政工程部工程師關皓瑜女士及督察陳文德先生,一直積極協助政府調查爆疫食肆的通風系統,這方面的工作經驗非常豐富。2021年12月底,又一城某中菜館出現羣組感染個案,引發第五波疫情。關女士及她的團隊當時到場檢查食肆的通風系統,並為衞生防護中心和食物環境衞生署提供技術支援。及後,她與團隊也屢次應相關部門的要求,為多家食肆的通風系統進行調查。
關女士表示:「由於每間食肆的通風設計各有不同,而調查工作都很緊急,我們初時遇到不少困難,例如有時找不到鮮風入口的位置。」因此,隊員之間的合作和默契更顯重要。她十分感激同事不辭勞苦,盡力配合,例如督察同事往往需要爬上高處、較接近天花板的位置,拆除積塵的風喉管蓋,團隊才能量度通風系統每小時的換氣量次數。
陳先生是關女士團隊其中一員,自2020年疫情開始爆發以來,已經多次參與通風系統的調查工作,包括量度每小時的換氣量,檢查鮮風量是否足夠,與食肆負責人聯絡,查詢細節,例如食肆內各區的準確面積和布局等。
他說:「我們與食肆負責人一同合作,嘗試重組食客感染病毒的情況。我們在確診患者的座位進行煙霧測試,模擬病毒傳播一刻最可能出現的空氣流動方向,以便衞生防護中心參考。」
此外,關女士和陳先生曾為食肆和安老院舍制訂通風系統指引,供營運者參考。當這些場所按通風調查結果完成所需的改善工程後,也須徵求團隊的意見及由他們再作評估,方可重新開業。
兩人異口同聲表示:「在疫情下,通風問題,特別是對長者來說,可謂生死攸關!為抗疫工作略盡綿力是我們的本份,我們樂意效勞。」
關女士表示:「由於每間食肆的通風設計各有不同,而調查工作都很緊急,我們初時遇到不少困難,例如有時找不到鮮風入口的位置。」因此,隊員之間的合作和默契更顯重要。她十分感激同事不辭勞苦,盡力配合,例如督察同事往往需要爬上高處、較接近天花板的位置,拆除積塵的風喉管蓋,團隊才能量度通風系統每小時的換氣量次數。
陳先生是關女士團隊其中一員,自2020年疫情開始爆發以來,已經多次參與通風系統的調查工作,包括量度每小時的換氣量,檢查鮮風量是否足夠,與食肆負責人聯絡,查詢細節,例如食肆內各區的準確面積和布局等。
他說:「我們與食肆負責人一同合作,嘗試重組食客感染病毒的情況。我們在確診患者的座位進行煙霧測試,模擬病毒傳播一刻最可能出現的空氣流動方向,以便衞生防護中心參考。」
此外,關女士和陳先生曾為食肆和安老院舍制訂通風系統指引,供營運者參考。當這些場所按通風調查結果完成所需的改善工程後,也須徵求團隊的意見及由他們再作評估,方可重新開業。
兩人異口同聲表示:「在疫情下,通風問題,特別是對長者來說,可謂生死攸關!為抗疫工作略盡綿力是我們的本份,我們樂意效勞。」
勇於承擔解決車用石油氣短缺危機
香港的石油氣供應向來穩定,不過在2021年第四季,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國際航運瓶頸及颱風等多重因素夾擊下,從珠海和東莞運載石油氣到港的船期出現嚴重延誤,導致本港的石油氣供應緊張,甚至面臨短缺的危機。氣體標準事務處工程師林向涌先生負責規管石油氣加氣站、石油氣車輛及氣體安全相關事宜。鑑於當時情況危急,林先生即時應變,協調業界合作,並尋求內地協助,極速化解這次供氣危機。
當時,林先生和他的團隊得悉,若干氣體供應公司的車用石油氣加氣站僅餘數日的庫存量,如未能及時補給,部分加氣站的服務或需暫停,此舉將直接影響全港合共兩萬多輛石油氣的士及小巴的日常運作。
團隊察覺事態緊急,於是在處理規管氣體安全工作之餘,多走一步,與各氣體供應公司召開緊急會議,掌握全港的石油氣庫存量及每日使用量的數據,以便制訂解決方案,確保的士及小巴業界獲得穩定供氣。
由於行動刻不容緩,團隊在極短的時間內與本港不同的氣體供應公司協調,在有關加氣站的庫存量耗盡的前一晚危急關頭,促成氣體供應公司之間的借貨安排,確保第二天和短期內所有加氣站均可維持正常加氣服務。
同時,團隊直接向大灣區的協作單位求助,通過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與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取得聯絡,並在翌日修函解釋供港石油氣危機。經過內地相關部門的協調,本港的石油氣船隻獲安排優先進出內地港口,最終及時運送石油氣抵港補給。
林先生說:「這次危機得以化解,全賴業界同舟共濟、內地單位迅速支援和團隊共同努力。在12月,本港的石油氣供應已回復正常。事件之後,我乘搭的士時,不時都回想起當晚的危急情況。因此,我常常與的士司機閒談,關心他們到哪個加氣站入氣、石油氣價格和輪候入氣的情況等,藉此加深了解業界的運作。經過今次事件,我更感受到一份使命感,更加投入工作。」
團隊察覺事態緊急,於是在處理規管氣體安全工作之餘,多走一步,與各氣體供應公司召開緊急會議,掌握全港的石油氣庫存量及每日使用量的數據,以便制訂解決方案,確保的士及小巴業界獲得穩定供氣。
由於行動刻不容緩,團隊在極短的時間內與本港不同的氣體供應公司協調,在有關加氣站的庫存量耗盡的前一晚危急關頭,促成氣體供應公司之間的借貨安排,確保第二天和短期內所有加氣站均可維持正常加氣服務。
同時,團隊直接向大灣區的協作單位求助,通過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與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取得聯絡,並在翌日修函解釋供港石油氣危機。經過內地相關部門的協調,本港的石油氣船隻獲安排優先進出內地港口,最終及時運送石油氣抵港補給。
林先生說:「這次危機得以化解,全賴業界同舟共濟、內地單位迅速支援和團隊共同努力。在12月,本港的石油氣供應已回復正常。事件之後,我乘搭的士時,不時都回想起當晚的危急情況。因此,我常常與的士司機閒談,關心他們到哪個加氣站入氣、石油氣價格和輪候入氣的情況等,藉此加深了解業界的運作。經過今次事件,我更感受到一份使命感,更加投入工作。」
環保教育開新篇:
為小學編製「採電學社」STEAM教材套
為推廣使用可再生能源,機電署不僅透過「採電學社」為合資格的學校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更着手編製STEAM教材套,提升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並增進他們對可再生能源和應對氣候變化策略的認識。能源效益事務處助理工程師林彤謙先生勇於接受新挑戰,踏出機電工程的舒適圈,投入從未涉足的教材編製工作。
林先生統籌並領導香港大學的課程發展團隊,為小學編製首套「採電學社」STEAM教材套,該教材套共有八個主題。期間,林先生與專為編製教材而成立的工作小組緊密溝通,工作小組成員包括環境局(時稱)、教育局及機電署的代表、學校老師以及顧問。經過嚴謹的編製過程,有關STEAM教材套獲教育局認可為小學課程的教材。
教材套分兩部分,分別供初小和高小使用。兩者均有教師專用材料、學生專用材料、工作紙、學校需要購置用於STEAM活動的材料清單、常見問題及教學影片。教材套內容深入淺出,充滿互動元素。課程每個階段均設有「動手動腦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理論後,製作以太陽能發電的小手作。學生亦會在機電署吉祥物的帶領下,透過虛擬實境參觀太陽能發電設施。
林先生說:「機電署為教材的技術性資料把關,教材亦獲教育局認可為適合小學課程,具權威性。日後,老師可因應學生的程度和教學進度,靈活使用這份高質素、獲認可的教材套授課,無須另覓教材;學生亦可從小由基礎開始認識可再生能源。我覺得這項工作十分有意思。」
預計教材套會於2022/23學年推出,小學老師可隨時瀏覽機電署的「採電學社」網頁,以取得教材套而參加了「採電學社」並成功將太陽能發電系統成功接駁上電網的學校更可以在教材套設有的虛擬實境學習平台進入實時監測系統,讓學生可以即時瀏覽校內太陽能發電系統所生產的電力資料。引入這教材套,為香港的可再生能源教育揭開新一頁。
林先生和其團隊現已開始為中學編製「採電學社」教材套,初中和高中程度會有不同內容,以配合初中科學科及高中物理科課程,並會加入更多技術性資料,以配合中學生的程度。
教材套分兩部分,分別供初小和高小使用。兩者均有教師專用材料、學生專用材料、工作紙、學校需要購置用於STEAM活動的材料清單、常見問題及教學影片。教材套內容深入淺出,充滿互動元素。課程每個階段均設有「動手動腦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理論後,製作以太陽能發電的小手作。學生亦會在機電署吉祥物的帶領下,透過虛擬實境參觀太陽能發電設施。
林先生說:「機電署為教材的技術性資料把關,教材亦獲教育局認可為適合小學課程,具權威性。日後,老師可因應學生的程度和教學進度,靈活使用這份高質素、獲認可的教材套授課,無須另覓教材;學生亦可從小由基礎開始認識可再生能源。我覺得這項工作十分有意思。」
預計教材套會於2022/23學年推出,小學老師可隨時瀏覽機電署的「採電學社」網頁,以取得教材套而參加了「採電學社」並成功將太陽能發電系統成功接駁上電網的學校更可以在教材套設有的虛擬實境學習平台進入實時監測系統,讓學生可以即時瀏覽校內太陽能發電系統所生產的電力資料。引入這教材套,為香港的可再生能源教育揭開新一頁。
林先生和其團隊現已開始為中學編製「採電學社」教材套,初中和高中程度會有不同內容,以配合初中科學科及高中物理科課程,並會加入更多技術性資料,以配合中學生的程度。
「機電偵探」克服鮮為人知的困難 深入調查電力事故
機電署每年平均調查超過400宗懷疑電力事故,當中超過100宗經調查後證實與電力有關。電力法例部總技術主任林偉基先生以豐富經驗克服鮮為人知的困難,每次調查均詳細檢查肇事現場的供電系統或電器,為死者或苦主找出事故成因,並識別發生電力事故的各種風險,加強相關的電力安全宣傳教育。
林先生憶述一宗在2016年發生的家居觸電事故,一名配樂師在村屋沐浴時觸電身亡。當時林先生領導的調查團隊逐一檢查村屋內的電器及電力線路,然而在現場工作超過18小時後,依然未找到任何存在漏電問題的裝置。經再三仔細視察現場後,他才發現附近一所距離涉事村屋100米並用作工作室的村屋,有不合規格的拖板連接至涉事村屋的電源取電。工作室內一盞錯誤接駁線路的電燈連正接至該拖板。由於電燈引致漏電,電流經接地線意外觸及的喉管流入涉事村屋的浴室;加上涉事村屋並沒有安裝漏電斷路器及接地極失靈,最終導致致命事故發生。
進行電力事故調查時,機電署調查人員對電力系統的經驗和知識固然十分重要,然而,他們承受心理及生理壓力的能耐也不容忽視。「舉例而言,我們有時需要在遺體仍未被移走並且危機四伏的火災現場,對有關的電器及供電系統進行檢查及搜證,以確定火警是否由電力事故引起。」林先生說。
在肇事單位或意外現場搜證難免令人恐懼。「我時常提醒自己,我是幫助死者及苦主找出事故成因,以減少恐懼感。在當值的月份,由於可能在深夜收到行動的指示,因此難以熟睡。遇上一天內收到五、六宗與電力有關的案件時,我們亦須因應緩急先後處理。此外,由於搜證需時,有時更要到偏遠地區工作,我們需要彈性處理同事用膳和如廁等個人需要。這都是在電力法例部工作的艱辛,不足為外人道。」林先生說。
林先生表示,發生電力意外往往可歸因於三個巧合,即保護裝置失靈、電器損壞,以及不適當使用電器。林先生舉例指有住戶用完風筒後,未有充分散熱即隨手將風筒放在以易燃物料製成的床褥上,令床褥因過熱而起火。
林先生說:「其實很多事故都可以避免。市民只需要在出門前先關掉所有電氣產品或充電裝置的電源;經常清理雪櫃和洗衣機,以避免機件運作時出現的火花點燃積聚的塵埃而導致火警;以及拔掉閒置電器的電源即可。這些日常習慣很簡單,卻有助保障電力安全。」
進行電力事故調查時,機電署調查人員對電力系統的經驗和知識固然十分重要,然而,他們承受心理及生理壓力的能耐也不容忽視。「舉例而言,我們有時需要在遺體仍未被移走並且危機四伏的火災現場,對有關的電器及供電系統進行檢查及搜證,以確定火警是否由電力事故引起。」林先生說。
在肇事單位或意外現場搜證難免令人恐懼。「我時常提醒自己,我是幫助死者及苦主找出事故成因,以減少恐懼感。在當值的月份,由於可能在深夜收到行動的指示,因此難以熟睡。遇上一天內收到五、六宗與電力有關的案件時,我們亦須因應緩急先後處理。此外,由於搜證需時,有時更要到偏遠地區工作,我們需要彈性處理同事用膳和如廁等個人需要。這都是在電力法例部工作的艱辛,不足為外人道。」林先生說。
林先生表示,發生電力意外往往可歸因於三個巧合,即保護裝置失靈、電器損壞,以及不適當使用電器。林先生舉例指有住戶用完風筒後,未有充分散熱即隨手將風筒放在以易燃物料製成的床褥上,令床褥因過熱而起火。
林先生說:「其實很多事故都可以避免。市民只需要在出門前先關掉所有電氣產品或充電裝置的電源;經常清理雪櫃和洗衣機,以避免機件運作時出現的火花點燃積聚的塵埃而導致火警;以及拔掉閒置電器的電源即可。這些日常習慣很簡單,卻有助保障電力安全。」
為安全把關:
檢驗全港首個公共斜道升降機系統
兩部連接葵涌邨及禾塘咀街的斜道升降機在2022年2月落成。一般法例部督察梁維彥先生為升降機進行法例規定的最後檢驗,證實升降機安全,完成簽發准用證的重要步驟。升降機在2022年4月投入運作,葵涌邨居民自此可以輕鬆出行,告別徒步上落百多級樓梯之苦。
這是全港首個公共有蓋斜道升降機系統,長約36米。系統的兩部升降機,升降機以每秒1.5米的速度,在禾塘咀街與大窩口道之間約30度的斜坡上行走,行程只需少於一分鐘。每部升降機可容納24人,載重1800公斤。預計升降機每日載客約8600人次,為該區居民帶來莫大方便。
梁先生表示,由於斜道升降機方便長者及乘坐輪椅的人士使用,更符合該區的人口,因此在上述位置安裝斜道升降機比設置自動梯更為合適。
斜道升降機與垂直式升降機在檢驗方面存在巨大技術差異。梁先生解釋:「斜道升降機的安全部件,例如曳引機、限速器及制動器,都是倒着或傾斜安裝的,而且每條帶動機廂的主鋼纜的鬆緊度和牽引力都必須相同。此外,鑑於斜道升降機的牽引方向及機廂導軌的安裝斜度,導軌必須承托機廂的部分重量,而垂直上落升降機的導軌則只控制升降機上落方向,相對而言較為簡單。」
除了測試部件外,梁先生也在檢驗過程中乘搭斜道升降機,以使用者的角度體驗升降機的運作,從而設法改善乘客在升降機加速或減速時的體驗。他說:「從過往經驗所得,大多數自動梯意外都是因乘客沒有緊握扶手,以致失平衡跌倒,而升降機事故則多數涉及機廂出現平層偏差令乘客絆倒。有見及此,在斜道升降機系統的機廂抵達或離開層站前,會播放安全廣播,提醒乘客小心升降機門及緊握扶手。」
斜道升降機啟用後,每逢梁先生在附近工作,都會專程去乘搭升降機,察看其運作是否正常。他表示:「乘搭升降機讓我可以察覺到導軌有沒有出現損耗,令機廂移動時不穩定。」梁先生用心服務市民的態度,從言談間自然流露。
梁先生表示,由於斜道升降機方便長者及乘坐輪椅的人士使用,更符合該區的人口,因此在上述位置安裝斜道升降機比設置自動梯更為合適。
斜道升降機與垂直式升降機在檢驗方面存在巨大技術差異。梁先生解釋:「斜道升降機的安全部件,例如曳引機、限速器及制動器,都是倒着或傾斜安裝的,而且每條帶動機廂的主鋼纜的鬆緊度和牽引力都必須相同。此外,鑑於斜道升降機的牽引方向及機廂導軌的安裝斜度,導軌必須承托機廂的部分重量,而垂直上落升降機的導軌則只控制升降機上落方向,相對而言較為簡單。」
除了測試部件外,梁先生也在檢驗過程中乘搭斜道升降機,以使用者的角度體驗升降機的運作,從而設法改善乘客在升降機加速或減速時的體驗。他說:「從過往經驗所得,大多數自動梯意外都是因乘客沒有緊握扶手,以致失平衡跌倒,而升降機事故則多數涉及機廂出現平層偏差令乘客絆倒。有見及此,在斜道升降機系統的機廂抵達或離開層站前,會播放安全廣播,提醒乘客小心升降機門及緊握扶手。」
斜道升降機啟用後,每逢梁先生在附近工作,都會專程去乘搭升降機,察看其運作是否正常。他表示:「乘搭升降機讓我可以察覺到導軌有沒有出現損耗,令機廂移動時不穩定。」梁先生用心服務市民的態度,從言談間自然流露。
估算上網電價回報的創新工具
政府引入上網電價計劃,鼓勵私營界別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然而,市民在安裝系統前,如何可以估算其建築物天台的太陽能發電潛力及上網電價收入呢?能源效益事務處工程師王珊珊女士統籌研發「香港太陽輻照圖」(「輻照圖」),為市民進行初步估算提供可靠數據。
「輻照圖」利用土木工程拓展署發布的空載激光遙感測量數據及地政總署提供的「地理資訊地圖」,建立數碼地面模型,並根據香港天文台提供的十年日照量數據,模擬鄰近建築物及地勢等因素對日照的影響,從而計算出全港各幢建築物的天台每年可接收的太陽輻照量,準確度逾九成。
有意裝設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市民,可以在「輻照圖」上畫出擬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天台範圍。「輻照圖」會自動計算所選範圍的發電容量,以及相應的上網電價收入。市民更可透過「輻照圖」中的回報計算器估算回報期。
「輻照圖」在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取得銀獎,王女士認為得獎原因在於該工具結合了地理、天文及測量等不同範疇的數據,而且是首個能顯示全港建築物天台太陽輻照量的地圖。
王女士說:「目前類似的太陽輻照圖在全球並不多,而且大多沒有計算功能。『香港太陽輻照圖』是我們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研發的成果,同時體現了跨部門合作的協同作用。研發期間,我也從其他部門學習到更多知識,獲益良多。」
有意裝設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市民,可以在「輻照圖」上畫出擬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天台範圍。「輻照圖」會自動計算所選範圍的發電容量,以及相應的上網電價收入。市民更可透過「輻照圖」中的回報計算器估算回報期。
「輻照圖」在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取得銀獎,王女士認為得獎原因在於該工具結合了地理、天文及測量等不同範疇的數據,而且是首個能顯示全港建築物天台太陽輻照量的地圖。
王女士說:「目前類似的太陽輻照圖在全球並不多,而且大多沒有計算功能。『香港太陽輻照圖』是我們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研發的成果,同時體現了跨部門合作的協同作用。研發期間,我也從其他部門學習到更多知識,獲益良多。」
應對空調系統的挑戰 迅速啟動大型治療中心
疫情期間,工程師黃達棠先生帶領團隊,支援改裝亞洲國際博覽館新冠治療中心的通風及空調系統。團隊憑着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在極急迫的時間內把相關展館改裝成為負壓病房,順利完成任務。
在這次疫情中,衞生工程部工程師黃達棠先生全情投入大型治療中心的建設。他在2020年8月開始協助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及建築署迅速把亞洲國際博覽館(亞博館)四個展館改裝為具負壓環境的社區治療設施,該設施隨即於同年10月啟用。在2022年年初第五波疫情爆發時,黃先生再次臨危受命,憑藉豐富經驗,在極短時間內把亞博館的場地再改裝成為新冠治療中心,作治療大量確診患者之用。
談到亞博館項目的最大挑戰,黃先生表示來自原有的空調系統。該系統是一套具備貯冰功能的熱蓄能系統,設計原意旨在提高能源效益,但只適用於無需全日24小時運作的場地。由於治療中心日夜不停運作,黃先生的團隊必須改裝系統,以提供全天候空調服務。解決方案是加裝製冷機組,並透過增加空氣處理機組的數目改動空調系統。
當第五波疫情爆發時,黃先生再次協助醫管局改裝另一個展館,以及設置亞博館新冠治療中心,以收治症狀輕微的確診患者,讓公立醫院可集中資源照顧重症病人。他憶述當時的情況:「由於要在非常緊迫的時間內裝設百多台空氣淨化機,我們都一起動手,包括為空氣淨化機剪裁尺寸合適的空氣過濾網等,一直工作到深夜。經過多天連夜趕工,我們終於在限期前完成所有改裝工程。」
亞博館空調系統經改裝後運作良好,為整個治療中心提供負壓環境。然而,黃先生很快發現另一個問題,長者一般對冷空氣較為敏感,經常要求調高溫度,而展館的工作人員則因穿着全套個人防護裝備而喜歡較低的溫度。團隊必須平衡各方的需要,不時微調空調系統。
黃先生精益求精,仍不斷力求改進空調系統。「我們希望研發出一個技術方案,只需簡單按一下按鈕,空調系統即可在熱蓄能系統和全天候運作模式之間快速切換,以應對緊急情況所需。」他表示會繼續努力朝着這個目標邁進。
談到亞博館項目的最大挑戰,黃先生表示來自原有的空調系統。該系統是一套具備貯冰功能的熱蓄能系統,設計原意旨在提高能源效益,但只適用於無需全日24小時運作的場地。由於治療中心日夜不停運作,黃先生的團隊必須改裝系統,以提供全天候空調服務。解決方案是加裝製冷機組,並透過增加空氣處理機組的數目改動空調系統。
當第五波疫情爆發時,黃先生再次協助醫管局改裝另一個展館,以及設置亞博館新冠治療中心,以收治症狀輕微的確診患者,讓公立醫院可集中資源照顧重症病人。他憶述當時的情況:「由於要在非常緊迫的時間內裝設百多台空氣淨化機,我們都一起動手,包括為空氣淨化機剪裁尺寸合適的空氣過濾網等,一直工作到深夜。經過多天連夜趕工,我們終於在限期前完成所有改裝工程。」
亞博館空調系統經改裝後運作良好,為整個治療中心提供負壓環境。然而,黃先生很快發現另一個問題,長者一般對冷空氣較為敏感,經常要求調高溫度,而展館的工作人員則因穿着全套個人防護裝備而喜歡較低的溫度。團隊必須平衡各方的需要,不時微調空調系統。
黃先生精益求精,仍不斷力求改進空調系統。「我們希望研發出一個技術方案,只需簡單按一下按鈕,空調系統即可在熱蓄能系統和全天候運作模式之間快速切換,以應對緊急情況所需。」他表示會繼續努力朝着這個目標邁進。
不一樣的旅程:遠赴奧地利測試飛機救援及滅火車
黃宇康先生(右二)及其團隊於2022年年初遠赴奧地利,協助消防處進行飛機救援及滅火車的測試及校驗工作。旅程期間障礙重重,當地天氣惡劣,而且受疫情影響,團隊的行程被打亂,儘管如此,團隊仍排除萬難,確保車輛如期交付。
香港國際機場第三條跑道將配備一支擁有14輛先進飛機救援及滅火車的全新救援車隊。保安及車輛工程部工程師黃宇康先生負責採購有關車輛,他具備豐富的車輛採購經驗,是次採購的各個階段,由招標至測試和校驗新車隊,他都全力參與。
由於所採購的部分飛機救援及滅火車在奧地利林茨市生產,該些車輛的設備檢查和性能現場測試需在當地進行,以便即場查找問題並安排迅速修正問題。有見及此,黃先生率領三名機電署同事,聯同消防處代表組成團隊,前往林茨市測試並接收其中九輛新車。
團隊於2022年1月在嚴冬中抵達位於林茨市的車廠。他們在當地逗留了共22天,並分成兩組工作,每組有兩名機電署和兩名消防處同事。
黃先生說:「廠方在附近租了一個小型飛行區,讓我們進行駕駛性能測試。我們在飛行區工作了整整兩天,當時氣溫僅為攝氏零下五度左右,還不時下雪,地面結霜。」車輛測試一般不會在歐洲冬季進行,但由於該批飛機救援及滅火車必須在2022年5月前付運到港,以預留充足時間在第三條跑道於7月開通前,在香港國際機場進行最後測試,因此作出這個特別安排。
這次行程的另一個挑戰是香港為應對新冠疫情而實施的嚴格入境航班管控措施。黃先生憶述:「就在旅程即將結束之際,我們在維也納機場的登機閘口被截停,並獲告知回港航班須熔斷14天。」幸而團隊得到在香港的機電署同事協助安排,在滯留兩天後終於離開奧地利。團隊抵港後隨即接受14天酒店隔離。
這次不平凡的旅程給黃先生帶來新領悟。整個海外行程的策劃及執行固然困難重重,而最後航班熔斷更為旅程增添挑戰。儘管如此,團隊面對困難及危機時仍表現冷靜和專業,他為此感到欣慰。這次旅程也讓他在飛機救援及滅火技術方面擴闊眼界。他現正與消防處探索使用混能或電動車作為消防和救援車輛是否可行。
由於所採購的部分飛機救援及滅火車在奧地利林茨市生產,該些車輛的設備檢查和性能現場測試需在當地進行,以便即場查找問題並安排迅速修正問題。有見及此,黃先生率領三名機電署同事,聯同消防處代表組成團隊,前往林茨市測試並接收其中九輛新車。
團隊於2022年1月在嚴冬中抵達位於林茨市的車廠。他們在當地逗留了共22天,並分成兩組工作,每組有兩名機電署和兩名消防處同事。
黃先生說:「廠方在附近租了一個小型飛行區,讓我們進行駕駛性能測試。我們在飛行區工作了整整兩天,當時氣溫僅為攝氏零下五度左右,還不時下雪,地面結霜。」車輛測試一般不會在歐洲冬季進行,但由於該批飛機救援及滅火車必須在2022年5月前付運到港,以預留充足時間在第三條跑道於7月開通前,在香港國際機場進行最後測試,因此作出這個特別安排。
這次行程的另一個挑戰是香港為應對新冠疫情而實施的嚴格入境航班管控措施。黃先生憶述:「就在旅程即將結束之際,我們在維也納機場的登機閘口被截停,並獲告知回港航班須熔斷14天。」幸而團隊得到在香港的機電署同事協助安排,在滯留兩天後終於離開奧地利。團隊抵港後隨即接受14天酒店隔離。
這次不平凡的旅程給黃先生帶來新領悟。整個海外行程的策劃及執行固然困難重重,而最後航班熔斷更為旅程增添挑戰。儘管如此,團隊面對困難及危機時仍表現冷靜和專業,他為此感到欣慰。這次旅程也讓他在飛機救援及滅火技術方面擴闊眼界。他現正與消防處探索使用混能或電動車作為消防和救援車輛是否可行。
七天之內重啟跨境鐵路貨運服務
在香港第五波嚴峻疫情期間,跨境貨車運輸量大減,為盡快開通更多中港物流渠道,運輸及房屋局(時稱)與內地對口單位聯絡和商議後,決定在七天內重新開通已停運多年的跨境鐵路貨運服務。鐵路科高級工程師楊志悅先生和工程師陳靜文女士帶領由十人組成的團隊與時間競賽,全力部署相關工作,並與港鐵公司通力合作,一起在現場進行有關鐵路安全的測試工作。團隊結果不負眾望,在七天極短時間內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為恢復鐵路貨運服務做好妥善準備。首班內地貨運列車終於在2022年3月2日運送約50噸防疫抗疫物資抵港,以解燃眉之急。
陳女士說:「獲知行動時,只有一兩天準備,時間非常緊迫。團隊組成後,大家也預備好24小時隨時出動。既要兼顧日常監察港鐵維修的工作,又要做好各種必要的安排以盡快恢復跨境鐵路貨運服務,實在是非常大的挑戰。」
跨境貨運列車停運多年後,現代的貨運列車與當年大不相同,因此重啟跨境貨運服務的準備工作相當繁複。首先,港方需要根據中方確認的列車型號、規格和數據等,對內地來港的貨運列車進行技術評估,以確保內地貨運列車與香港鐵路基礎設施兼容,可以在香港鐵路安全運行。同時,鐵路科要求港鐵公司,除按既定機制進行維修保養工作外,也須在內地貨運列車來港前為軌道進行一系列覆核,包括量度軌距、檢查路軌狀況及轉轍器的運作等。此外,鐵路科也聯同港鐵公司到現場仔細檢查在邊境與羅湖編組站之間約一公里長的路軌,並再三覆核量度數據,以確保內地貨運列車可在香港的鐵路基礎設施上安全行駛。
內地貨運列車到達羅湖編組站後,列車上的貨櫃必須吊運到貨櫃車,以便在本港運送和分派有關物資。然而,羅湖編組站是港鐵停泊列車的場地,設有架空高壓電纜,因此在吊運貨櫃時必須加倍留神,以免因觸碰到高壓電纜而危及吊運人員的安全或影響港鐵的列車服務。有見及此,楊先生要求港鐵必須就吊運工作進行風險評估,並制訂相關緩解措施及應急方案。最終的對策是隔離吊運區域附近的高壓電纜的電力供應,以及在路軌附近安排閒置的列車作安全屏障,防止吊機意外進入軌道及觸發電力事故。
另一項重點工作是監察信號和通訊系統的測試。在貨運列車演練及正式運作的整個過程中,鐵路科都派員到港鐵的青衣控制中心及羅湖編組站密切監察信號系統的運作,以及港鐵公司與內地列車控制中心的溝通,確保信號系統運作正常,以及內地的司機能夠按照港鐵公司的安排操控列車在本港的鐵路行駛。
以往內地司機操控列車通過邊境進入香港後,一般的做法是由港鐵的司機登上貨運列車,引領內地的司機在香港的鐵路上行駛。由於疫情管控的關係,港鐵司機不能登車,因此港鐵需安排旗手,在邊境、中途及編組站的指定地點,以旗號向司機指示行走及停車的位置,期間旗手也需目測列車在路軌上行走時是否一切正常。由於內地發車的時間需顧及多重因素,列車未必能夠定時開出,所以港鐵必須安排旗手及其他人員輪更候命,鐵路科也會安排相應人員在青衣控制中心及羅湖編組站監察貨運列車和各項鐵路系統的運作。
縱使工作艱鉅,楊先生及團隊成員仍能排除萬難,在七日內完成所有準備工作。在3月1日以空載的內地列車進行實地測試取得理想結果,跨境鐵路貨運服務於翌日正式重啟。
楊先生說:「跨境鐵路貨運服務已停運多年,卻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重啟,我感到責任重大。我們快速應變,集合同事做好準備工作,評估風險和制訂各種應對方案,預先與同事和港鐵公司安排處理的方法。當時每日的工作繁重,除監督測試、檢測路軌的情況外,也須參與定期舉行的會議,與局方、其他部門、港鐵公司和內地的單位等保持良好溝通。不過大家都抱着堅定的決心和意志,全力以赴迎難而上,內地相關單位也抱持相同決心,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跨境鐵路貨運服務終能如期恢復。在疫情期間能夠為香港出一分力,我感到非常光榮。」
經過這七天的努力,鐵路科與港鐵公司已做好準備,萬一香港日後再遇到跨境貨運困難,也可隨時重啟跨境鐵路貨運服務。同時,鐵路科與港鐵公司也為將來有可能使用內地貨運列車運載禽畜到上水屠房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以應不時之需。
跨境貨運列車停運多年後,現代的貨運列車與當年大不相同,因此重啟跨境貨運服務的準備工作相當繁複。首先,港方需要根據中方確認的列車型號、規格和數據等,對內地來港的貨運列車進行技術評估,以確保內地貨運列車與香港鐵路基礎設施兼容,可以在香港鐵路安全運行。同時,鐵路科要求港鐵公司,除按既定機制進行維修保養工作外,也須在內地貨運列車來港前為軌道進行一系列覆核,包括量度軌距、檢查路軌狀況及轉轍器的運作等。此外,鐵路科也聯同港鐵公司到現場仔細檢查在邊境與羅湖編組站之間約一公里長的路軌,並再三覆核量度數據,以確保內地貨運列車可在香港的鐵路基礎設施上安全行駛。
內地貨運列車到達羅湖編組站後,列車上的貨櫃必須吊運到貨櫃車,以便在本港運送和分派有關物資。然而,羅湖編組站是港鐵停泊列車的場地,設有架空高壓電纜,因此在吊運貨櫃時必須加倍留神,以免因觸碰到高壓電纜而危及吊運人員的安全或影響港鐵的列車服務。有見及此,楊先生要求港鐵必須就吊運工作進行風險評估,並制訂相關緩解措施及應急方案。最終的對策是隔離吊運區域附近的高壓電纜的電力供應,以及在路軌附近安排閒置的列車作安全屏障,防止吊機意外進入軌道及觸發電力事故。
另一項重點工作是監察信號和通訊系統的測試。在貨運列車演練及正式運作的整個過程中,鐵路科都派員到港鐵的青衣控制中心及羅湖編組站密切監察信號系統的運作,以及港鐵公司與內地列車控制中心的溝通,確保信號系統運作正常,以及內地的司機能夠按照港鐵公司的安排操控列車在本港的鐵路行駛。
以往內地司機操控列車通過邊境進入香港後,一般的做法是由港鐵的司機登上貨運列車,引領內地的司機在香港的鐵路上行駛。由於疫情管控的關係,港鐵司機不能登車,因此港鐵需安排旗手,在邊境、中途及編組站的指定地點,以旗號向司機指示行走及停車的位置,期間旗手也需目測列車在路軌上行走時是否一切正常。由於內地發車的時間需顧及多重因素,列車未必能夠定時開出,所以港鐵必須安排旗手及其他人員輪更候命,鐵路科也會安排相應人員在青衣控制中心及羅湖編組站監察貨運列車和各項鐵路系統的運作。
縱使工作艱鉅,楊先生及團隊成員仍能排除萬難,在七日內完成所有準備工作。在3月1日以空載的內地列車進行實地測試取得理想結果,跨境鐵路貨運服務於翌日正式重啟。
楊先生說:「跨境鐵路貨運服務已停運多年,卻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重啟,我感到責任重大。我們快速應變,集合同事做好準備工作,評估風險和制訂各種應對方案,預先與同事和港鐵公司安排處理的方法。當時每日的工作繁重,除監督測試、檢測路軌的情況外,也須參與定期舉行的會議,與局方、其他部門、港鐵公司和內地的單位等保持良好溝通。不過大家都抱着堅定的決心和意志,全力以赴迎難而上,內地相關單位也抱持相同決心,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跨境鐵路貨運服務終能如期恢復。在疫情期間能夠為香港出一分力,我感到非常光榮。」
經過這七天的努力,鐵路科與港鐵公司已做好準備,萬一香港日後再遇到跨境貨運困難,也可隨時重啟跨境鐵路貨運服務。同時,鐵路科與港鐵公司也為將來有可能使用內地貨運列車運載禽畜到上水屠房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以應不時之需。
科技結合人才 開發疫苗冷藏櫃監察系統
工程師葉煒堂先生及其團隊積極為社區疫苗接種中心的綜合疫苗冷藏櫃監察系統提供無間斷的電源供應,遙距監察冷藏櫃及疫苗的情況。事實證明,他們致力確保疫苗妥善儲存的工作,卓有成效。
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疫苗接種計劃)對本港的抗疫策略至關重要,而營運基金開發的綜合疫苗冷藏櫃監察系統,在疫苗接種計劃中也發揮重要作用。
衞生工程部工程師葉煒堂先生帶領團隊,在2021年年初為全港18區所有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中心),設計和安裝綜合疫苗冷藏櫃監察系統。事實證明,該系統可確保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在適當低溫下妥善儲存。
營運基金應衞生防護中心的緊急要求,開發綜合疫苗冷藏櫃監察系統,以配合政府在同年推出疫苗接種計劃。葉先生曾負責把普通病房改裝成二線負壓病房,以及在公立醫院安裝多台「流動組合式 — 高效能空氣微粒子過濾器」。他運用在這些工作所得的經驗,帶領團隊立即展開行動,進行技術開發工作。團隊在考慮實際情況後,決定使用窄頻物聯網技術,監察接種中心存放疫苗的藥用冷藏櫃。換句話說,系統會使用覆蓋率極高的現有流動電話網絡,進行物聯網操作。此外,團隊也積極採納用戶提出的建議或要求(例如每天早上自動編製一份簡明報告等),改進系統的功能。
綜合疫苗冷藏櫃監察系統的設計,旨在監察冷藏櫃的溫度和接種中心的環境溫度和濕度。同時,系統也可偵測接種中心的冷藏櫃、供電系統和其他機電設備是否有故障。所有數據都會透過物聯網技術和傳感器,傳輸到機電署總部的區域數碼監控中心,以及政府總部的區域數碼監控中心儀表板,以便全日24小時進行監察。當系統偵測到異常情況,會即時發送預警短訊,通知負責人員和相關持份者。
葉先生表示:「我們非常認真處理這些預警通知,一定會安排同事親自致電相關負責人員,以確保他們收到預警訊息。」他與同事也曾數次在凌晨時分趕赴中心現場,親自處理供電問題。
葉先生說:「推行綜合疫苗冷藏櫃監察系統的經驗,讓我們深深體會到『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兩者必須兼備,方能適時推出創新項目。只要你掌握好專業技術,保持積極態度,就有信心迎接挑戰。」
衞生工程部工程師葉煒堂先生帶領團隊,在2021年年初為全港18區所有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中心),設計和安裝綜合疫苗冷藏櫃監察系統。事實證明,該系統可確保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在適當低溫下妥善儲存。
營運基金應衞生防護中心的緊急要求,開發綜合疫苗冷藏櫃監察系統,以配合政府在同年推出疫苗接種計劃。葉先生曾負責把普通病房改裝成二線負壓病房,以及在公立醫院安裝多台「流動組合式 — 高效能空氣微粒子過濾器」。他運用在這些工作所得的經驗,帶領團隊立即展開行動,進行技術開發工作。團隊在考慮實際情況後,決定使用窄頻物聯網技術,監察接種中心存放疫苗的藥用冷藏櫃。換句話說,系統會使用覆蓋率極高的現有流動電話網絡,進行物聯網操作。此外,團隊也積極採納用戶提出的建議或要求(例如每天早上自動編製一份簡明報告等),改進系統的功能。
綜合疫苗冷藏櫃監察系統的設計,旨在監察冷藏櫃的溫度和接種中心的環境溫度和濕度。同時,系統也可偵測接種中心的冷藏櫃、供電系統和其他機電設備是否有故障。所有數據都會透過物聯網技術和傳感器,傳輸到機電署總部的區域數碼監控中心,以及政府總部的區域數碼監控中心儀表板,以便全日24小時進行監察。當系統偵測到異常情況,會即時發送預警短訊,通知負責人員和相關持份者。
葉先生表示:「我們非常認真處理這些預警通知,一定會安排同事親自致電相關負責人員,以確保他們收到預警訊息。」他與同事也曾數次在凌晨時分趕赴中心現場,親自處理供電問題。
葉先生說:「推行綜合疫苗冷藏櫃監察系統的經驗,讓我們深深體會到『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兩者必須兼備,方能適時推出創新項目。只要你掌握好專業技術,保持積極態度,就有信心迎接挑戰。」
善用數碼工具支援立法會選舉
高級工程師袁偉業先生帶領團隊成員在2021年立法會換屆選舉中應用嶄新的創新科技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和成效。縱然他們面對重重壓力,仍竭盡所能,準時完成所有任務,讓選舉順利舉行。
營運基金一直為立法會選舉提供機電支援,例如為投票站提供電力和照明等,在2021年12月19日舉行的新一屆立法會換屆選舉也不例外。綜合工程部高級工程師袁偉業先生帶領團隊為選舉事務處提供相關支援,並為本港的選舉開啟嶄新的數碼時代。
2021年立法會換屆選舉的籌備工作,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後隨即展開。今次立法會選舉創出多個「第一次」,包括首次利用電子選民登記冊系統在693個投票站派發選票;當中620個投票站在晚上11時轉為點票站後,更首次運用視像錄影系統監察點票過程。在12月18日至20日期間,我們在機電署總部設立緊急應變中心,應用由綜合工程部開發的儀表板,為選舉進行全日24小時監察工作。
該儀表板對監察承辦商在選舉前期的各項準備工作特別有效。由於各承辦商必須透過流動裝置報告所負責工程的進度,儀表板上顯示全港各投票站情況的互動地圖資訊會持續更新,讓袁先生及其團隊可實時檢視各投票站的工程進度。此外,團隊也可利用這個系統隨時檢索承辦商的職責和聯絡資料,以便馬上跟進。由於投票站和承辦商數量龐大,在過往單靠承辦商逐一致電報告進度的時代,難以進行適時且有效的全面監督。
袁先生表示,團隊面對的挑戰莫如需要在極短時間內安裝視像錄影系統,監察點票過程。他說:「由於投票站在晚上10時半才關閉,但點票和視像錄影需要能夠在11時正開始,我們只有30分鐘時間安裝錄影系統。」
袁先生認為,團隊的成功全賴同事於過往選舉累積豐富的工作經驗,管理層又大力支持,而且機電署不同部別超過1600位同事在選舉當日亦提供各種協助。他說:「選舉事務處對儀表板的印象良佳。我們會繼續優化系統,並計劃在2023年的區議會選舉和2025年下一屆立法會選舉中,再次運用儀表板和其他創新科技工具。」
2021年立法會換屆選舉的籌備工作,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後隨即展開。今次立法會選舉創出多個「第一次」,包括首次利用電子選民登記冊系統在693個投票站派發選票;當中620個投票站在晚上11時轉為點票站後,更首次運用視像錄影系統監察點票過程。在12月18日至20日期間,我們在機電署總部設立緊急應變中心,應用由綜合工程部開發的儀表板,為選舉進行全日24小時監察工作。
該儀表板對監察承辦商在選舉前期的各項準備工作特別有效。由於各承辦商必須透過流動裝置報告所負責工程的進度,儀表板上顯示全港各投票站情況的互動地圖資訊會持續更新,讓袁先生及其團隊可實時檢視各投票站的工程進度。此外,團隊也可利用這個系統隨時檢索承辦商的職責和聯絡資料,以便馬上跟進。由於投票站和承辦商數量龐大,在過往單靠承辦商逐一致電報告進度的時代,難以進行適時且有效的全面監督。
袁先生表示,團隊面對的挑戰莫如需要在極短時間內安裝視像錄影系統,監察點票過程。他說:「由於投票站在晚上10時半才關閉,但點票和視像錄影需要能夠在11時正開始,我們只有30分鐘時間安裝錄影系統。」
袁先生認為,團隊的成功全賴同事於過往選舉累積豐富的工作經驗,管理層又大力支持,而且機電署不同部別超過1600位同事在選舉當日亦提供各種協助。他說:「選舉事務處對儀表板的印象良佳。我們會繼續優化系統,並計劃在2023年的區議會選舉和2025年下一屆立法會選舉中,再次運用儀表板和其他創新科技工具。」
請下載 Adobe Acrobat Reader 讀取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