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故事
同心协力齐抗疫
机电署全力支援抗击第五波疫情
2022年初,香港爆发第五波严峻疫情,抗疫工作刻不容缓,公务员纷纷出动,肩负支援社区及参与围封强检行动等重要工作。一般法例部高级工程师陈志伟先生当时负责协调机电署规管服务各部别的同事,齐心参与前线抗疫工作。
在第五波疫情初期,政府下令葵涌村居民禁足。机电署抗疫团队的首项主要工作,就是为该村一幢楼高40层大厦的居民每日送上三餐。尽管行动紧急,部署时间很短,但机电署的同事妥善完成任务,迅速安排由50人组成的团队,在禁足期间每日为居民送上三餐。
陈先生说:「当时疫情来势汹汹,大家当然关注自身的安全。不过,作为公务员,我们坚持走上前线,为市民送上暖暖的饭餐。期间我们虽然没有与居民直接接触,不过一些居民仍自发地在门前贴上感谢信息,表达心意,令我们感到特别窝心。」
随着疫情继续肆虐,机电署团队积极参与不同的抗疫工作,当中最具挑战性的要算是围封强检行动。在疫情高峰期,全港每日需要出动多支公务员团队,进行围封强检行动。机电署平均每星期都要组织一支超过150人的团队参与围封强检行动。规管服务和营运基金都有不同职级和岗位的同事参与其中。无论是文职同事、督察或工程师,在抗疫行动中都成为不分彼此的亲密战友。
「在那些日子,在机电署总部大楼的通道上,往往会听到同事谈论他们在不同抗疫工作中的点滴。有人诉说抗疫的困难,希望疫情尽快完结等等。大家都明白,作为抗疫队伍的一分子,纵使困难不断,压力沉重,我们仍需努力不懈,迎难而上,积极前行。」
谈到抗疫工作的困难,陈先生说:「每次行动都时间紧迫,但规模庞大,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大家必须在短时间内安排物资,动员人手,并只能靠社交媒体应用程式保持联系,完成一次又一次在保护衣下充满汗水的任务。由于每次行动都不一样,大家都要摸着石头过河,保持警惕,随机应变。每次行动之后,同事都会热心分享经验,务求提升未来抗疫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减少同事的染疫风险,以及有关工作对市民大众的影响。」
陈先生说:「当时疫情来势汹汹,大家当然关注自身的安全。不过,作为公务员,我们坚持走上前线,为市民送上暖暖的饭餐。期间我们虽然没有与居民直接接触,不过一些居民仍自发地在门前贴上感谢信息,表达心意,令我们感到特别窝心。」
随着疫情继续肆虐,机电署团队积极参与不同的抗疫工作,当中最具挑战性的要算是围封强检行动。在疫情高峰期,全港每日需要出动多支公务员团队,进行围封强检行动。机电署平均每星期都要组织一支超过150人的团队参与围封强检行动。规管服务和营运基金都有不同职级和岗位的同事参与其中。无论是文职同事、督察或工程师,在抗疫行动中都成为不分彼此的亲密战友。
「在那些日子,在机电署总部大楼的通道上,往往会听到同事谈论他们在不同抗疫工作中的点滴。有人诉说抗疫的困难,希望疫情尽快完结等等。大家都明白,作为抗疫队伍的一分子,纵使困难不断,压力沉重,我们仍需努力不懈,迎难而上,积极前行。」
谈到抗疫工作的困难,陈先生说:「每次行动都时间紧迫,但规模庞大,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大家必须在短时间内安排物资,动员人手,并只能靠社交媒体应用程式保持联系,完成一次又一次在保护衣下充满汗水的任务。由于每次行动都不一样,大家都要摸着石头过河,保持警惕,随机应变。每次行动之后,同事都会热心分享经验,务求提升未来抗疫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减少同事的染疫风险,以及有关工作对市民大众的影响。」
用心创作 说好气体安全的故事
近年,我们不断采用多元化的创新手法,进行气体安全的公众教育。除了以创意无限和生动有趣的动画及四格漫画作宣传外,我们广泛利用社交平台接触市民大众,更特地为本港各种族社群翻译宣传信息。这些宣传工作的幕后「创作总监」,是气体标准事务处工程师陈慧嫦女士。她预告,更多新颖的宣传活动会「不日公映」。
疫情期间,由于通过探访和外展活动等直接接触市民的机会大减,陈女士与其团队加强探讨除了惯用的宣传手法和渠道外,有何其他宣传方法,例如更广泛运用创新制作、社交媒体平台及STEM教育等方式,接触各阶层的市民。
谈到推出新猷,陈女士表示并非一帆风顺:「社会上不同的种族社群一直是我们宣传教育的对象之一。我们已把气体安全的信息翻译成为多个民族语言,以透过网上平台及专设的电台频道向他们清晰传达有关信息。不过,由于团队成员都不懂少数族裔语言,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确保传达给不同种族社群的译文信息准确无误。」
为确保译文信息言简意赅,更贴近目标对象的家乡用语,工作团队与各族群的领事馆联络,并登门拜访求助。领事馆人员都乐意帮忙,与团队成员一同合作,用心修订译文,确保气体安全的信息更加清晰和亲切。
团队再接再厉,正在筹备另一个系列的创新外展宣传活动,例如互动剧场及活动等,希望向学生及外佣等宣传气体安全信息。此外,团队与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合作,制订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以接触更多不同的种族社群。
陈女士透露:「我们已利用创造职位计划的资助,增聘年轻人参与外展计划的筹备工作,例如编写剧本及预备剧作所需物资。演出时,我们的团队和其他同事也会粉墨登场,用心说好气体安全的故事。我们希望学生、外佣和不同种族社群会成为宣传气体安全的『种子』,向他们的家人、朋友或雇主传达气体安全的信息。」
谈到推出新猷,陈女士表示并非一帆风顺:「社会上不同的种族社群一直是我们宣传教育的对象之一。我们已把气体安全的信息翻译成为多个民族语言,以透过网上平台及专设的电台频道向他们清晰传达有关信息。不过,由于团队成员都不懂少数族裔语言,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确保传达给不同种族社群的译文信息准确无误。」
为确保译文信息言简意赅,更贴近目标对象的家乡用语,工作团队与各族群的领事馆联络,并登门拜访求助。领事馆人员都乐意帮忙,与团队成员一同合作,用心修订译文,确保气体安全的信息更加清晰和亲切。
团队再接再厉,正在筹备另一个系列的创新外展宣传活动,例如互动剧场及活动等,希望向学生及外佣等宣传气体安全信息。此外,团队与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合作,制订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以接触更多不同的种族社群。
陈女士透露:「我们已利用创造职位计划的资助,增聘年轻人参与外展计划的筹备工作,例如编写剧本及预备剧作所需物资。演出时,我们的团队和其他同事也会粉墨登场,用心说好气体安全的故事。我们希望学生、外佣和不同种族社群会成为宣传气体安全的『种子』,向他们的家人、朋友或雇主传达气体安全的信息。」
人工智能火化 推动行业发展
工程师张立鸿先生(左二)、助理工程师冯镇国先生(右二)与团队研发一套获奖的「人工智能优化火化流程系统」。该系统利用影像分析及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各火化时段,减少所需时间及燃料消耗。
数码化和人工智能两者为许多行业带来变革,但火葬业属于传统行业,加上部分人觉得忌讳,因此业界要采用数码科技和人工智能,殊非易事,绝对是挑战。尽管如此,市政工程部工程师张立鸿先生认为,数码化不但可提升效率,也可腾出人手处理紧急维修及保养,从而加以善用员工的专业知识,因此火化服务理应朝着数码化的路向发展。
有见及此,他提出「人工智能优化火化流程系统」或称为「智能火化」的解决方案,该系统更荣获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
张先生说:「在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十分感谢客户食物环境卫生署和前线员工的鼎力支持。」我们正在和合石火葬场共六个火化炉试验该系统,并计划在2023年年底正式启用。
训练人工智能模型是落实方案的关键,也是最耗时和最昂贵的环节。我们除了为每个火化炉安装摄录机,收集足够操作数据及火化状况作影像分析外,还须经验丰富的前线人员观察每节长约两小时的火化过程,并提供意见回馈,以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模型的效能和稳定性。整个开发过程中需要重复多次「训练」,以优化人工智能系统。
张先生解释说:「为增强员工的信心,我们设置『智能火化』仪表板,实时显示各种操作参数,让员工亲眼看到人工智能系统如何模拟和操控火化过程的全部四个阶段。」仪表板具体证明人工智能胜任工作,令员工对该系统的信心大增。另外,如果该系统出现问题,员工也可随时介入处理,足见操作人员仍能为火化工作增值。该系统已取得专利,团队现正开发「智能火化」系统2.0版本,未来或会在其他火葬场应用。
张先生总结道:「我们欣喜传统行业正在改变,采纳新科技及创新意念。」在开发过程中,其中一间德国火化炉制造商洞悉人工智能应用的潜在优势,并已对其火化炉的设计作出重大改变,在新建项目中将摄录机配置定为标准功能规格。
有见及此,他提出「人工智能优化火化流程系统」或称为「智能火化」的解决方案,该系统更荣获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
张先生说:「在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十分感谢客户食物环境卫生署和前线员工的鼎力支持。」我们正在和合石火葬场共六个火化炉试验该系统,并计划在2023年年底正式启用。
训练人工智能模型是落实方案的关键,也是最耗时和最昂贵的环节。我们除了为每个火化炉安装摄录机,收集足够操作数据及火化状况作影像分析外,还须经验丰富的前线人员观察每节长约两小时的火化过程,并提供意见回馈,以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模型的效能和稳定性。整个开发过程中需要重复多次「训练」,以优化人工智能系统。
张先生解释说:「为增强员工的信心,我们设置『智能火化』仪表板,实时显示各种操作参数,让员工亲眼看到人工智能系统如何模拟和操控火化过程的全部四个阶段。」仪表板具体证明人工智能胜任工作,令员工对该系统的信心大增。另外,如果该系统出现问题,员工也可随时介入处理,足见操作人员仍能为火化工作增值。该系统已取得专利,团队现正开发「智能火化」系统2.0版本,未来或会在其他火葬场应用。
张先生总结道:「我们欣喜传统行业正在改变,采纳新科技及创新意念。」在开发过程中,其中一间德国火化炉制造商洞悉人工智能应用的潜在优势,并已对其火化炉的设计作出重大改变,在新建项目中将摄录机配置定为标准功能规格。
研发创科方案
提升太阳能发电系统效能
能源效益事务处高级工程师张敏婕女士早前发现,市面上没有工具可以客观和科学化地测量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发电效能,于是牵头研发「综合太阳能管理系统」。
张女士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研发创新的「综合太阳能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采用人工智能和数位孪生技术,并以附近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作参考,估算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发电效能,以及预测发电系统需要维修的时间。
该管理系统测量各种影响发电效能的因素,例如阴影、尘埃或雀鸟排泄物在太阳能板上的覆盖程度,并根据有关数据,提醒太阳能发电设施拥有人清洁太阳能板,让太阳能板吸收更多的太阳能,达到最佳的发电效能,从而保障设施拥有人获得最多的上网电价收入。
当管理系统检测到某一设施需要维修或保养时,会发出提示,建议进行预防性维修的时间。这项功能尤其适用于监控位处较难到达地点的设施,例如浮动太阳能板。
张女士说:「为应对气候变化,政府积极鼓励市民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如太阳能发电系统可维持优良效能,为设施拥有人带来较理想的上网电价回报,市民会更积极参与这类可再生能源计划,最终有助香港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综合太阳能管理系统」已在香港取得专利,更在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取得铜奖,充分肯定我们的创科成果。
该管理系统测量各种影响发电效能的因素,例如阴影、尘埃或雀鸟排泄物在太阳能板上的覆盖程度,并根据有关数据,提醒太阳能发电设施拥有人清洁太阳能板,让太阳能板吸收更多的太阳能,达到最佳的发电效能,从而保障设施拥有人获得最多的上网电价收入。
当管理系统检测到某一设施需要维修或保养时,会发出提示,建议进行预防性维修的时间。这项功能尤其适用于监控位处较难到达地点的设施,例如浮动太阳能板。
张女士说:「为应对气候变化,政府积极鼓励市民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如太阳能发电系统可维持优良效能,为设施拥有人带来较理想的上网电价回报,市民会更积极参与这类可再生能源计划,最终有助香港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综合太阳能管理系统」已在香港取得专利,更在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取得铜奖,充分肯定我们的创科成果。
参与围封强检行动 关怀与科技并重
2022年3月,机电署统筹及带领「围封强检」行动。这些行动必须有通盘计划和统筹,并需要资讯科技系统支援及物资管理工作的配合。全赖数码科技部、企业服务部和其他部别以及各政府部门全力支持,通力合作,展现高度的团队精神,这些联合行动方能顺利完成。
2022年年初,营运基金同事纷纷投入本港抗疫工作的重要一环,参与「围封强检」行动,共同经历不少难忘时刻。当时,数码科技部高级工程师赖震晖先生和陈斯诺先生,以及物料供应分部总物料供应主任吴嘉碧女士,都参与其中。
团队的首次「围封强检」行动,于3月3日至4日在德朗村德莹楼进行。由于在行动前数天才获通知,吴女士必须与时间竞赛,在极短时间内采购充足物资,包括供同事使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快速抗原测试包,以及派发给目标大厦住户的中成药包和罐头食品。吴女士解释说:「我们通常备存两套物资,一套供即将展开的『围封强检』行动使用,另一套是备用物资,供下次行动使用。」
赖先生和陈先生忆述在行动中的主要工作:「我们第一天逐户敲门,通知居民到楼下接受核酸检测;第二天致电检测结果呈阳性的居民以作跟进,并查核居民的检测结果,确保只有持阴性检测结果的居民方可离开受限区域,以及最终在中午前重开受限区域。」在行动中困难重重,包括数据配对工作的挑战。由于检测承办商只有检测人士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和参考编号,并未掌握他们属于哪家住户等关键资料,因此负责同事难以跟进阳性个案。幸好机电署团队运用丰富的资讯科技专业知识,迅速完成数据配对,使跟进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陈先生说:「尽管行动复杂,并需与多个政府部门不熟悉的人员合作,但同事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顺利完成各项艰辛工作,令人鼓舞。」
赖先生补充说:「我们非常感激参与同事的体谅包容,以及居民配合我们的工作。」
数码科技部总工程师李子杰先生于3月9日至10日的友爱村「围封强检」行动担任现场副指挥官。他说:「在这次行动中,我们特别提醒检测承办商,他们从居民取得的资料并不足,难以跟进阳性个案。」承办商随即增加居民必须提供的资料项目,使其后进行的「围封强检」行动更具效率。
团队的首次「围封强检」行动,于3月3日至4日在德朗村德莹楼进行。由于在行动前数天才获通知,吴女士必须与时间竞赛,在极短时间内采购充足物资,包括供同事使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快速抗原测试包,以及派发给目标大厦住户的中成药包和罐头食品。吴女士解释说:「我们通常备存两套物资,一套供即将展开的『围封强检』行动使用,另一套是备用物资,供下次行动使用。」
赖先生和陈先生忆述在行动中的主要工作:「我们第一天逐户敲门,通知居民到楼下接受核酸检测;第二天致电检测结果呈阳性的居民以作跟进,并查核居民的检测结果,确保只有持阴性检测结果的居民方可离开受限区域,以及最终在中午前重开受限区域。」在行动中困难重重,包括数据配对工作的挑战。由于检测承办商只有检测人士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和参考编号,并未掌握他们属于哪家住户等关键资料,因此负责同事难以跟进阳性个案。幸好机电署团队运用丰富的资讯科技专业知识,迅速完成数据配对,使跟进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陈先生说:「尽管行动复杂,并需与多个政府部门不熟悉的人员合作,但同事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顺利完成各项艰辛工作,令人鼓舞。」
赖先生补充说:「我们非常感激参与同事的体谅包容,以及居民配合我们的工作。」
数码科技部总工程师李子杰先生于3月9日至10日的友爱村「围封强检」行动担任现场副指挥官。他说:「在这次行动中,我们特别提醒检测承办商,他们从居民取得的资料并不足,难以跟进阳性个案。」承办商随即增加居民必须提供的资料项目,使其后进行的「围封强检」行动更具效率。
翻新世界级自动扶梯 以民为本休戚与共
在更新工程期间,工程师何振滔先生致力与市民大众保持良好沟通。他耐心解答市民查询,严谨监察及跟进工程进度,务求尽量减低工程对市民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
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梯系统(扶梯系统)全长800米,是全球最长的户外有盖自动梯。在2018年,扶梯系统进行更新工程。由于当时扶梯系统的全数19条自动扶梯和自动行人道均已超过其使用年期,故必须全部更换。更新工程为期四年,分11个阶段进行,预期于2022年4月竣工,届时扶梯系统会全面重新开放予公众使用。
边境及运输工程部工程师何振滔先生于2020年1月加入负责扶梯系统更新工程的团队,其时工程已进行了两年。何先生与团队就进行工程,积极与是次项目的客户部门运输署,以及民政事务总署、香港警务处等其他政府部门协调,以应对各种挑战。例如工程团体须确保工程不会影响扶梯系统现有上盖。此外,由于扶梯系统沿途的街道相当狭窄,团队既要安排货车吊机进行吊运工作,又要尽量避免阻碍交通和行人,增加了工程的难度。另外,项目还需要获得区内社群的支持,包括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居民与商户等。
为使项目能顺利进行,团队每天在相关路段封路一小时进行更换工程,务求减轻交通方面的影响。有一次,有病重长者乘车前往求医因封路不能通过,另一次有车辆载着情况危急的宠物经过相关路段时受阻。基于市民的紧急需求,团队两次都立即重开路段放行。此外,在2021年年初,渠务署临时要求紧急进入封路路段的一个沙井,采集地下污水样本,以进行新冠病毒检测,工程人员亦即时配合,安排让该署人员进入。何先生表示:「从这些例子可见项目团队灵活应变,面对各种特殊情况善于适应变通,以关爱精神照顾市民和社区所需。」
由于团队规划周详,而且辛勤工作,因临时开路而损失的时间,并未使工程有重大延误。何先生更表示透过这个项目累积了不少处理公众查询和投诉的经验,处事变得更有耐性,应付未来类似的挑战游刃有余。回顾落实项目的过程,他非常感谢团队的支持和社区的包容。
边境及运输工程部工程师何振滔先生于2020年1月加入负责扶梯系统更新工程的团队,其时工程已进行了两年。何先生与团队就进行工程,积极与是次项目的客户部门运输署,以及民政事务总署、香港警务处等其他政府部门协调,以应对各种挑战。例如工程团体须确保工程不会影响扶梯系统现有上盖。此外,由于扶梯系统沿途的街道相当狭窄,团队既要安排货车吊机进行吊运工作,又要尽量避免阻碍交通和行人,增加了工程的难度。另外,项目还需要获得区内社群的支持,包括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居民与商户等。
为使项目能顺利进行,团队每天在相关路段封路一小时进行更换工程,务求减轻交通方面的影响。有一次,有病重长者乘车前往求医因封路不能通过,另一次有车辆载着情况危急的宠物经过相关路段时受阻。基于市民的紧急需求,团队两次都立即重开路段放行。此外,在2021年年初,渠务署临时要求紧急进入封路路段的一个沙井,采集地下污水样本,以进行新冠病毒检测,工程人员亦即时配合,安排让该署人员进入。何先生表示:「从这些例子可见项目团队灵活应变,面对各种特殊情况善于适应变通,以关爱精神照顾市民和社区所需。」
由于团队规划周详,而且辛勤工作,因临时开路而损失的时间,并未使工程有重大延误。何先生更表示透过这个项目累积了不少处理公众查询和投诉的经验,处事变得更有耐性,应付未来类似的挑战游刃有余。回顾落实项目的过程,他非常感谢团队的支持和社区的包容。
在疫情下为良好通风把关
因应第五波疫情爆发期间不少食肆出现群组感染个案,工程师关皓瑜女士(中)带领团队,积极检查有关食肆的通风系统,为客户部门提供专业意见及支援。
在疫情下,堂食食肆保持良好通风,对于防控感染至关重要。自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爆发以来,本港多间食肆先后出现群组感染个案,市政工程部工程师关皓瑜女士及督察陈文德先生,一直积极协助政府调查爆疫食肆的通风系统,这方面的工作经验非常丰富。 2021年12月底,又一城某中菜馆出现群组感染个案,引发第五波疫情。关女士及她的团队当时到场检查食肆的通风系统,并为卫生防护中心和食物环境卫生署提供技术支援。及后,她与团队也屡次应相关部门的要求,为多家食肆的通风系统进行调查。
关女士表示:「由于每间食肆的通风设计各有不同,而调查工作都很紧急,我们初时遇到不少困难,例如有时找不到鲜风入口的位置。」因此,队员之间的合作和默契更显重要。她十分感激同事不辞劳苦,尽力配合,例如督察同事往往需要爬上高处、较接近天花板的位置,拆除积尘的风喉管盖,团队才能量度通风系统每小时的换气量次数。
陈先生是关女士团队其中一员,自2020年疫情开始爆发以来,已经多次参与通风系统的调查工作,包括量度每小时的换气量,检查鲜风量是否足够,与食肆负责人联络,查询细节,例如食肆内各区的准确面积和布局等。
他说:「我们与食肆负责人一同合作,尝试重组食客感染病毒的情况。我们在确诊患者的座位进行烟雾测试,模拟病毒传播一刻最可能出现的空气流动方向,以便卫生防护中心参考。」
此外,关女士和陈先生曾为食肆和安老院舍制订通风系统指引,供营运者参考。当这些场所按通风调查结果完成所需的改善工程后,也须征求团队的意见及由他们再作评估,方可重新开业。
两人异口同声表示:「在疫情下,通风问题,特别是对长者来说,可谓生死攸关!为抗疫工作略尽绵力是我们的本份,我们乐意效劳。」
关女士表示:「由于每间食肆的通风设计各有不同,而调查工作都很紧急,我们初时遇到不少困难,例如有时找不到鲜风入口的位置。」因此,队员之间的合作和默契更显重要。她十分感激同事不辞劳苦,尽力配合,例如督察同事往往需要爬上高处、较接近天花板的位置,拆除积尘的风喉管盖,团队才能量度通风系统每小时的换气量次数。
陈先生是关女士团队其中一员,自2020年疫情开始爆发以来,已经多次参与通风系统的调查工作,包括量度每小时的换气量,检查鲜风量是否足够,与食肆负责人联络,查询细节,例如食肆内各区的准确面积和布局等。
他说:「我们与食肆负责人一同合作,尝试重组食客感染病毒的情况。我们在确诊患者的座位进行烟雾测试,模拟病毒传播一刻最可能出现的空气流动方向,以便卫生防护中心参考。」
此外,关女士和陈先生曾为食肆和安老院舍制订通风系统指引,供营运者参考。当这些场所按通风调查结果完成所需的改善工程后,也须征求团队的意见及由他们再作评估,方可重新开业。
两人异口同声表示:「在疫情下,通风问题,特别是对长者来说,可谓生死攸关!为抗疫工作略尽绵力是我们的本份,我们乐意效劳。」
勇于承担解决车用石油气短缺危机
香港的石油气供应向来稳定,不过在2021年第四季,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国际航运瓶颈及台风等多重因素夹击下,从珠海和东莞运载石油气到港的船期出现严重延误,导致本港的石油气供应紧张,甚至面临短缺的危机。气体标准事务处工程师林向涌先生负责规管石油气加气站、石油气车辆及气体安全相关事宜。鉴于当时情况危急,林先生即时应变,协调业界合作,并寻求内地协助,极速化解这次供气危机。
当时,林先生和他的团队得悉,若干气体供应公司的车用石油气加气站仅余数日的库存量,如未能及时补给,部分加气站的服务或需暂停,此举将直接影响全港合共两万多辆石油气的士及小巴的日常运作。
团队察觉事态紧急,于是在处理规管气体安全工作之余,多走一步,与各气体供应公司召开紧急会议,掌握全港的石油气库存量及每日使用量的数据,以便制订解决方案,确保的士及小巴业界获得稳定供气。
由于行动刻不容缓,团队在极短的时间内与本港不同的气体供应公司协调,在有关加气站的库存量耗尽的前一晚危急关头,促成气体供应公司之间的借货安排,确保第二天和短期内所有加气站均可维持正常加气服务。
同时,团队直接向大湾区的协作单位求助,通过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取得联络,并在翌日修函解释供港石油气危机。经过内地相关部门的协调,本港的石油气船只获安排优先进出内地港口,最终及时运送石油气抵港补给。
林先生说:「这次危机得以化解,全赖业界同舟共济、内地单位迅速支援和团队共同努力。在12月,本港的石油气供应已回复正常。事件之后,我乘搭的士时,不时都回想起当晚的危急情况。因此,我常常与的士司机闲谈,关心他们到哪个加气站入气、石油气价格和轮候入气的情况等,借此加深了解业界的运作。经过今次事件,我更感受到一份使命感,更加投入工作。」
团队察觉事态紧急,于是在处理规管气体安全工作之余,多走一步,与各气体供应公司召开紧急会议,掌握全港的石油气库存量及每日使用量的数据,以便制订解决方案,确保的士及小巴业界获得稳定供气。
由于行动刻不容缓,团队在极短的时间内与本港不同的气体供应公司协调,在有关加气站的库存量耗尽的前一晚危急关头,促成气体供应公司之间的借货安排,确保第二天和短期内所有加气站均可维持正常加气服务。
同时,团队直接向大湾区的协作单位求助,通过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取得联络,并在翌日修函解释供港石油气危机。经过内地相关部门的协调,本港的石油气船只获安排优先进出内地港口,最终及时运送石油气抵港补给。
林先生说:「这次危机得以化解,全赖业界同舟共济、内地单位迅速支援和团队共同努力。在12月,本港的石油气供应已回复正常。事件之后,我乘搭的士时,不时都回想起当晚的危急情况。因此,我常常与的士司机闲谈,关心他们到哪个加气站入气、石油气价格和轮候入气的情况等,借此加深了解业界的运作。经过今次事件,我更感受到一份使命感,更加投入工作。」
环保教育开新篇:
为小学编制「采电学社」STEAM教材套
为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机电署不仅透过「采电学社」为合资格的学校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更着手编制STEAM教材套,提升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并增进他们对可再生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的认识。能源效益事务处助理工程师林彤谦先生勇于接受新挑战,踏出机电工程的舒适圈,投入从未涉足的教材编制工作。
林先生统筹并领导香港大学的课程发展团队,为小学编制首套「采电学社」STEAM教材套,该教材套共有八个主题。期间,林先生与专为编制教材而成立的工作小组紧密沟通,工作小组成员包括环境局(时称)、教育局及机电署的代表、学校老师以及顾问。经过严谨的编制过程,有关STEAM教材套获教育局认可为小学课程的教材。
教材套分两部分,分别供初小和高小使用。两者均有教师专用材料、学生专用材料、工作纸、学校需要购置用于STEAM活动的材料清单、常见问题及教学影片。教材套内容深入浅出,充满互动元素。课程每个阶段均设有「动手动脑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后,制作以太阳能发电的小手作。学生亦会在机电署吉祥物的带领下,透过虚拟实境参观太阳能发电设施。
林先生说:「机电署为教材的技术性资料把关,教材亦获教育局认可为适合小学课程,具权威性。日后,老师可因应学生的程度和教学进度,灵活使用这份高质素、获认可的教材套授课,无须另觅教材;学生亦可从小由基础开始认识可再生能源。我觉得这项工作十分有意思。」
预计教材套会于2022/23学年推出,小学老师可随时浏览机电署的「采电学社」网页,以取得教材套而参加了「采电学社」并成功将太阳能发电系统成功接驳上电网的学校更可以在教材套设有的虚拟实境学习平台进入实时监测系统,让学生可以即时浏览校内太阳能发电系统所生产的电力资料。引入这教材套,为香港的可再生能源教育揭开新一页。
林先生和其团队现已开始为中学编制「采电学社」教材套,初中和高中程度会有不同内容,以配合初中科学科及高中物理科课程,并会加入更多技术性资料,以配合中学生的程度。
教材套分两部分,分别供初小和高小使用。两者均有教师专用材料、学生专用材料、工作纸、学校需要购置用于STEAM活动的材料清单、常见问题及教学影片。教材套内容深入浅出,充满互动元素。课程每个阶段均设有「动手动脑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后,制作以太阳能发电的小手作。学生亦会在机电署吉祥物的带领下,透过虚拟实境参观太阳能发电设施。
林先生说:「机电署为教材的技术性资料把关,教材亦获教育局认可为适合小学课程,具权威性。日后,老师可因应学生的程度和教学进度,灵活使用这份高质素、获认可的教材套授课,无须另觅教材;学生亦可从小由基础开始认识可再生能源。我觉得这项工作十分有意思。」
预计教材套会于2022/23学年推出,小学老师可随时浏览机电署的「采电学社」网页,以取得教材套而参加了「采电学社」并成功将太阳能发电系统成功接驳上电网的学校更可以在教材套设有的虚拟实境学习平台进入实时监测系统,让学生可以即时浏览校内太阳能发电系统所生产的电力资料。引入这教材套,为香港的可再生能源教育揭开新一页。
林先生和其团队现已开始为中学编制「采电学社」教材套,初中和高中程度会有不同内容,以配合初中科学科及高中物理科课程,并会加入更多技术性资料,以配合中学生的程度。
「机电侦探」克服鲜为人知的困难 深入调查电力事故
机电署每年平均调查超过400宗怀疑电力事故,当中超过100宗经调查后证实与电力有关。电力法例部总技术主任林伟基先生以丰富经验克服鲜为人知的困难,每次调查均详细检查肇事现场的供电系统或电器,为死者或苦主找出事故成因,并识别发生电力事故的各种风险,加强相关的电力安全宣传教育。
林先生忆述一宗在2016年发生的家居触电事故,一名配乐师在村屋沐浴时触电身亡。当时林先生领导的调查团队逐一检查村屋内的电器及电力线路,然而在现场工作超过18小时后,依然未找到任何存在漏电问题的装置。经再三仔细视察现场后,他才发现附近一所距离涉事村屋100米并用作工作室的村屋,有不合规格的拖板连接至涉事村屋的电源取电。工作室内一盏错误接驳线路的电灯连正接至该拖板。由于电灯引致漏电,电流经接地线意外触及的喉管流入涉事村屋的浴室;加上涉事村屋并没有安装漏电断路器及接地极失灵,最终导致致命事故发生。
进行电力事故调查时,机电署调查人员对电力系统的经验和知识固然十分重要,然而,他们承受心理及生理压力的能耐也不容忽视。 「举例而言,我们有时需要在遗体仍未被移走并且危机四伏的火灾现场,对有关的电器及供电系统进行检查及搜证,以确定火警是否由电力事故引起。」林先生说。
在肇事单位或意外现场搜证难免令人恐惧。 「我时常提醒自己,我是帮助死者及苦主找出事故成因,以减少恐惧感。在当值的月份,由于可能在深夜收到行动的指示,因此难以熟睡。遇上一天内收到五、六宗与电力有关的案件时,我们亦须因应缓急先后处理。此外,由于搜证需时,有时更要到偏远地区工作,我们需要弹性处理同事用膳和如厕等个人需要。这都是在电力法例部工作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林先生说。
林先生表示,发生电力意外往往可归因于三个巧合,即保护装置失灵、电器损坏,以及不适当使用电器。林先生举例指有住户用完风筒后,未有充分散热即随手将风筒放在以易燃物料制成的床褥上,令床褥因过热而起火。
林先生说:「其实很多事故都可以避免。市民只需要在出门前先关掉所有电气产品或充电装置的电源;经常清理雪柜和洗衣机,以避免机件运作时出现的火花点燃积聚的尘埃而导致火警;以及拔掉闲置电器的电源即可。这些日常习惯很简单,却有助保障电力安全。」
进行电力事故调查时,机电署调查人员对电力系统的经验和知识固然十分重要,然而,他们承受心理及生理压力的能耐也不容忽视。 「举例而言,我们有时需要在遗体仍未被移走并且危机四伏的火灾现场,对有关的电器及供电系统进行检查及搜证,以确定火警是否由电力事故引起。」林先生说。
在肇事单位或意外现场搜证难免令人恐惧。 「我时常提醒自己,我是帮助死者及苦主找出事故成因,以减少恐惧感。在当值的月份,由于可能在深夜收到行动的指示,因此难以熟睡。遇上一天内收到五、六宗与电力有关的案件时,我们亦须因应缓急先后处理。此外,由于搜证需时,有时更要到偏远地区工作,我们需要弹性处理同事用膳和如厕等个人需要。这都是在电力法例部工作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林先生说。
林先生表示,发生电力意外往往可归因于三个巧合,即保护装置失灵、电器损坏,以及不适当使用电器。林先生举例指有住户用完风筒后,未有充分散热即随手将风筒放在以易燃物料制成的床褥上,令床褥因过热而起火。
林先生说:「其实很多事故都可以避免。市民只需要在出门前先关掉所有电气产品或充电装置的电源;经常清理雪柜和洗衣机,以避免机件运作时出现的火花点燃积聚的尘埃而导致火警;以及拔掉闲置电器的电源即可。这些日常习惯很简单,却有助保障电力安全。」
为安全把关:
检验全港首个公共斜道升降机系统
两部连接葵涌村及禾塘咀街的斜道升降机在2022年2月落成。一般法例部督察梁维彦先生为升降机进行法例规定的最后检验,证实升降机安全,完成签发准用证的重要步骤。升降机在2022年4月投入运作,葵涌村居民自此可以轻松出行,告别徒步上落百多级楼梯之苦。
这是全港首个公共有盖斜道升降机系统,长约36米。系统的两部升降机,升降机以每秒1.5米的速度,在禾塘咀街与大窝口道之间约30度的斜坡上行走,行程只需少于一分钟。每部升降机可容纳24人,载重1800公斤。预计升降机每日载客约8600人次,为该区居民带来莫大方便。
梁先生表示,由于斜道升降机方便长者及乘坐轮椅的人士使用,更符合该区的人口,因此在上述位置安装斜道升降机比设置自动梯更为合适。
斜道升降机与垂直式升降机在检验方面存在巨大技术差异。梁先生解释:「斜道升降机的安全部件,例如曳引机、限速器及制动器,都是倒着或倾斜安装的,而且每条带动机厢的主钢缆的松紧度和牵引力都必须相同。此外,鉴于斜道升降机的牵引方向及机厢导轨的安装斜度,导轨必须承托机厢的部分重量,而垂直上落升降机的导轨则只控制升降机上落方向,相对而言较为简单。」
除了测试部件外,梁先生也在检验过程中乘搭斜道升降机,以使用者的角度体验升降机的运作,从而设法改善乘客在升降机加速或减速时的体验。他说:「从过往经验所得,大多数自动梯意外都是因乘客没有紧握扶手,以致失平衡跌倒,而升降机事故则多数涉及机厢出现平层偏差令乘客绊倒。有见及此,在斜道升降机系统的机厢抵达或离开层站前,会播放安全广播,提醒乘客小心升降机门及紧握扶手。」
斜道升降机启用后,每逢梁先生在附近工作,都会专程去乘搭升降机,察看其运作是否正常。他表示:「乘搭升降机让我可以察觉到导轨有没有出现损耗,令机厢移动时不稳定。」梁先生用心服务市民的态度,从言谈间自然流露。
梁先生表示,由于斜道升降机方便长者及乘坐轮椅的人士使用,更符合该区的人口,因此在上述位置安装斜道升降机比设置自动梯更为合适。
斜道升降机与垂直式升降机在检验方面存在巨大技术差异。梁先生解释:「斜道升降机的安全部件,例如曳引机、限速器及制动器,都是倒着或倾斜安装的,而且每条带动机厢的主钢缆的松紧度和牵引力都必须相同。此外,鉴于斜道升降机的牵引方向及机厢导轨的安装斜度,导轨必须承托机厢的部分重量,而垂直上落升降机的导轨则只控制升降机上落方向,相对而言较为简单。」
除了测试部件外,梁先生也在检验过程中乘搭斜道升降机,以使用者的角度体验升降机的运作,从而设法改善乘客在升降机加速或减速时的体验。他说:「从过往经验所得,大多数自动梯意外都是因乘客没有紧握扶手,以致失平衡跌倒,而升降机事故则多数涉及机厢出现平层偏差令乘客绊倒。有见及此,在斜道升降机系统的机厢抵达或离开层站前,会播放安全广播,提醒乘客小心升降机门及紧握扶手。」
斜道升降机启用后,每逢梁先生在附近工作,都会专程去乘搭升降机,察看其运作是否正常。他表示:「乘搭升降机让我可以察觉到导轨有没有出现损耗,令机厢移动时不稳定。」梁先生用心服务市民的态度,从言谈间自然流露。
估算上网电价回报的创新工具
政府引入上网电价计划,鼓励私营界别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然而,市民在安装系统前,如何可以估算其建筑物天台的太阳能发电潜力及上网电价收入呢?能源效益事务处工程师王珊珊女士统筹研发「香港太阳辐照图」(「辐照图」),为市民进行初步估算提供可靠数据。
「辐照图」利用土木工程拓展署发布的空载激光遥感测量数据及地政总署提供的「地理资讯地图」,建立数码地面模型,并根据香港天文台提供的十年日照量数据,模拟邻近建筑物及地势等因素对日照的影响,从而计算出全港各幢建筑物的天台每年可接收的太阳辐照量,准确度逾九成。
有意装设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市民,可以在「辐照图」上画出拟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天台范围。 「辐照图」会自动计算所选范围的发电容量,以及相应的上网电价收入。市民更可透过「辐照图」中的回报计算器估算回报期。
「辐照图」在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取得银奖,王女士认为得奖原因在于该工具结合了地理、天文及测量等不同范畴的数据,而且是首个能显示全港建筑物天台太阳辐照量的地图。
王女士说:「目前类似的太阳辐照图在全球并不多,而且大多没有计算功能。『香港太阳辐照图』是我们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研发的成果,同时体现了跨部门合作的协同作用。研发期间,我也从其他部门学习到更多知识,获益良多。」
有意装设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市民,可以在「辐照图」上画出拟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天台范围。 「辐照图」会自动计算所选范围的发电容量,以及相应的上网电价收入。市民更可透过「辐照图」中的回报计算器估算回报期。
「辐照图」在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取得银奖,王女士认为得奖原因在于该工具结合了地理、天文及测量等不同范畴的数据,而且是首个能显示全港建筑物天台太阳辐照量的地图。
王女士说:「目前类似的太阳辐照图在全球并不多,而且大多没有计算功能。『香港太阳辐照图』是我们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研发的成果,同时体现了跨部门合作的协同作用。研发期间,我也从其他部门学习到更多知识,获益良多。」
应对空调系统的挑战 迅速启动大型治疗中心
疫情期间,工程师黄达棠先生带领团队,支援改装亚洲国际博览馆新冠治疗中心的通风及空调系统。团队凭着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在极急迫的时间内把相关展馆改装成为负压病房,顺利完成任务。
在这次疫情中,卫生工程部工程师黄达棠先生全情投入大型治疗中心的建设。他在2020年8月开始协助医院管理局(医管局)及建筑署迅速把亚洲国际博览馆(亚博馆)四个展馆改装为具负压环境的社区治疗设施,该设施随即于同年10月启用。在2022年年初第五波疫情爆发时,黄先生再次临危受命,凭借丰富经验,在极短时间内把亚博馆的场地再改装成为新冠治疗中心,作治疗大量确诊患者之用。
谈到亚博馆项目的最大挑战,黄先生表示来自原有的空调系统。该系统是一套具备贮冰功能的热蓄能系统,设计原意旨在提高能源效益,但只适用于无需全日24小时运作的场地。由于治疗中心日夜不停运作,黄先生的团队必须改装系统,以提供全天候空调服务。解决方案是加装制冷机组,并透过增加空气处理机组的数目改动空调系统。
当第五波疫情爆发时,黄先生再次协助医管局改装另一个展馆,以及设置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以收治症状轻微的确诊患者,让公立医院可集中资源照顾重症病人。他忆述当时的情况:「由于要在非常紧迫的时间内装设百多台空气净化机,我们都一起动手,包括为空气净化机剪裁尺寸合适的空气过滤网等,一直工作到深夜。经过多天连夜赶工,我们终于在限期前完成所有改装工程。」
亚博馆空调系统经改装后运作良好,为整个治疗中心提供负压环境。然而,黄先生很快发现另一个问题,长者一般对冷空气较为敏感,经常要求调高温度,而展馆的工作人员则因穿着全套个人防护装备而喜欢较低的温度。团队必须平衡各方的需要,不时微调空调系统。
黄先生精益求精,仍不断力求改进空调系统。 「我们希望研发出一个技术方案,只需简单按一下按钮,空调系统即可在热蓄能系统和全天候运作模式之间快速切换,以应对紧急情况所需。」他表示会继续努力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谈到亚博馆项目的最大挑战,黄先生表示来自原有的空调系统。该系统是一套具备贮冰功能的热蓄能系统,设计原意旨在提高能源效益,但只适用于无需全日24小时运作的场地。由于治疗中心日夜不停运作,黄先生的团队必须改装系统,以提供全天候空调服务。解决方案是加装制冷机组,并透过增加空气处理机组的数目改动空调系统。
当第五波疫情爆发时,黄先生再次协助医管局改装另一个展馆,以及设置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以收治症状轻微的确诊患者,让公立医院可集中资源照顾重症病人。他忆述当时的情况:「由于要在非常紧迫的时间内装设百多台空气净化机,我们都一起动手,包括为空气净化机剪裁尺寸合适的空气过滤网等,一直工作到深夜。经过多天连夜赶工,我们终于在限期前完成所有改装工程。」
亚博馆空调系统经改装后运作良好,为整个治疗中心提供负压环境。然而,黄先生很快发现另一个问题,长者一般对冷空气较为敏感,经常要求调高温度,而展馆的工作人员则因穿着全套个人防护装备而喜欢较低的温度。团队必须平衡各方的需要,不时微调空调系统。
黄先生精益求精,仍不断力求改进空调系统。 「我们希望研发出一个技术方案,只需简单按一下按钮,空调系统即可在热蓄能系统和全天候运作模式之间快速切换,以应对紧急情况所需。」他表示会继续努力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不一样的旅程:远赴奥地利测试飞机救援及灭火车
黄宇康先生(右二)及其团队于2022年年初远赴奥地利,协助消防处进行飞机救援及灭火车的测试及校验工作。旅程期间障碍重重,当地天气恶劣,而且受疫情影响,团队的行程被打乱,尽管如此,团队仍排除万难,确保车辆如期交付。
香港国际机场第三条跑道将配备一支拥有14辆先进飞机救援及灭火车的全新救援车队。保安及车辆工程部工程师黄宇康先生负责采购有关车辆,他具备丰富的车辆采购经验,是次采购的各个阶段,由招标至测试和校验新车队,他都全力参与。
由于所采购的部分飞机救援及灭火车在奥地利林茨市生产,该些车辆的设备检查和性能现场测试需在当地进行,以便即场查找问题并安排迅速修正问题。有见及此,黄先生率领三名机电署同事,联同消防处代表组成团队,前往林茨市测试并接收其中九辆新车。
团队于2022年1月在严冬中抵达位于林茨市的车厂。他们在当地逗留了共22天,并分成两组工作,每组有两名机电署和两名消防处同事。
黄先生说:「厂方在附近租了一个小型飞行区,让我们进行驾驶性能测试。我们在飞行区工作了整整两天,当时气温仅为摄氏零下五度左右,还不时下雪,地面结霜。」车辆测试一般不会在欧洲冬季进行,但由于该批飞机救援及灭火车必须在2022年5月前付运到港,以预留充足时间在第三条跑道于7月开通前,在香港国际机场进行最后测试,因此作出这个特别安排。
这次行程的另一个挑战是香港为应对新冠疫情而实施的严格入境航班管控措施。黄先生忆述:「就在旅程即将结束之际,我们在维也纳机场的登机闸口被截停,并获告知回港航班须熔断14天。」幸而团队得到在香港的机电署同事协助安排,在滞留两天后终于离开奥地利。团队抵港后随即接受14天酒店隔离。
这次不平凡的旅程给黄先生带来新领悟。整个海外行程的策划及执行固然困难重重,而最后航班熔断更为旅程增添挑战。尽管如此,团队面对困难及危机时仍表现冷静和专业,他为此感到欣慰。这次旅程也让他在飞机救援及灭火技术方面扩阔眼界。他现正与消防处探索使用混能或电动车作为消防和救援车辆是否可行。
由于所采购的部分飞机救援及灭火车在奥地利林茨市生产,该些车辆的设备检查和性能现场测试需在当地进行,以便即场查找问题并安排迅速修正问题。有见及此,黄先生率领三名机电署同事,联同消防处代表组成团队,前往林茨市测试并接收其中九辆新车。
团队于2022年1月在严冬中抵达位于林茨市的车厂。他们在当地逗留了共22天,并分成两组工作,每组有两名机电署和两名消防处同事。
黄先生说:「厂方在附近租了一个小型飞行区,让我们进行驾驶性能测试。我们在飞行区工作了整整两天,当时气温仅为摄氏零下五度左右,还不时下雪,地面结霜。」车辆测试一般不会在欧洲冬季进行,但由于该批飞机救援及灭火车必须在2022年5月前付运到港,以预留充足时间在第三条跑道于7月开通前,在香港国际机场进行最后测试,因此作出这个特别安排。
这次行程的另一个挑战是香港为应对新冠疫情而实施的严格入境航班管控措施。黄先生忆述:「就在旅程即将结束之际,我们在维也纳机场的登机闸口被截停,并获告知回港航班须熔断14天。」幸而团队得到在香港的机电署同事协助安排,在滞留两天后终于离开奥地利。团队抵港后随即接受14天酒店隔离。
这次不平凡的旅程给黄先生带来新领悟。整个海外行程的策划及执行固然困难重重,而最后航班熔断更为旅程增添挑战。尽管如此,团队面对困难及危机时仍表现冷静和专业,他为此感到欣慰。这次旅程也让他在飞机救援及灭火技术方面扩阔眼界。他现正与消防处探索使用混能或电动车作为消防和救援车辆是否可行。
七天之内重启跨境铁路货运服务
在香港第五波严峻疫情期间,跨境货车运输量大减,为尽快开通更多中港物流渠道,运输及房屋局(时称)与内地对口单位联络和商议后,决定在七天内重新开通已停运多年的跨境铁路货运服务。铁路科高级工程师杨志悦先生和工程师陈静文女士带领由十人组成的团队与时间竞赛,全力部署相关工作,并与港铁公司通力合作,一起在现场进行有关铁路安全的测试工作。团队结果不负众望,在七天极短时间内完成「不可能的任务」,为恢复铁路货运服务做好妥善准备。首班内地货运列车终于在2022年3月2日运送约50吨防疫抗疫物资抵港,以解燃眉之急。
陈女士说:「获知行动时,只有一两天准备,时间非常紧迫。团队组成后,大家也预备好24小时随时出动。既要兼顾日常监察港铁维修的工作,又要做好各种必要的安排以尽快恢复跨境铁路货运服务,实在是非常大的挑战。」
跨境货运列车停运多年后,现代的货运列车与当年大不相同,因此重启跨境货运服务的准备工作相当繁复。首先,港方需要根据中方确认的列车型号、规格和数据等,对内地来港的货运列车进行技术评估,以确保内地货运列车与香港铁路基础设施兼容,可以在香港铁路安全运行。同时,铁路科要求港铁公司,除按既定机制进行维修保养工作外,也须在内地货运列车来港前为轨道进行一系列覆核,包括量度轨距、检查路轨状况及转辙器的运作等。此外,铁路科也联同港铁公司到现场仔细检查在边境与罗湖编组站之间约一公里长的路轨,并再三覆核量度数据,以确保内地货运列车可在香港的铁路基础设施上安全行驶。
内地货运列车到达罗湖编组站后,列车上的货柜必须吊运到货柜车,以便在本港运送和分派有关物资。然而,罗湖编组站是港铁停泊列车的场地,设有架空高压电缆,因此在吊运货柜时必须加倍留神,以免因触碰到高压电缆而危及吊运人员的安全或影响港铁的列车服务。有见及此,杨先生要求港铁必须就吊运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并制订相关缓解措施及应急方案。最终的对策是隔离吊运区域附近的高压电缆的电力供应,以及在路轨附近安排闲置的列车作安全屏障,防止吊机意外进入轨道及触发电力事故。
另一项重点工作是监察信号和通讯系统的测试。在货运列车演练及正式运作的整个过程中,铁路科都派员到港铁的青衣控制中心及罗湖编组站密切监察信号系统的运作,以及港铁公司与内地列车控制中心的沟通,确保信号系统运作正常,以及内地的司机能够按照港铁公司的安排操控列车在本港的铁路行驶。
以往内地司机操控列车通过边境进入香港后,一般的做法是由港铁的司机登上货运列车,引领内地的司机在香港的铁路上行驶。由于疫情管控的关系,港铁司机不能登车,因此港铁需安排旗手,在边境、中途及编组站的指定地点,以旗号向司机指示行走及停车的位置,期间旗手也需目测列车在路轨上行走时是否一切正常。由于内地发车的时间需顾及多重因素,列车未必能够定时开出,所以港铁必须安排旗手及其他人员轮更候命,铁路科也会安排相应人员在青衣控制中心及罗湖编组站监察货运列车和各项铁路系统的运作。
纵使工作艰巨,杨先生及团队成员仍能排除万难,在七日内完成所有准备工作。在3月1日以空载的内地列车进行实地测试取得理想结果,跨境铁路货运服务于翌日正式重启。
杨先生说:「跨境铁路货运服务已停运多年,却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重启,我感到责任重大。我们快速应变,集合同事做好准备工作,评估风险和制订各种应对方案,预先与同事和港铁公司安排处理的方法。当时每日的工作繁重,除监督测试、检测路轨的情况外,也须参与定期举行的会议,与局方、其他部门、港铁公司和内地的单位等保持良好沟通。不过大家都抱着坚定的决心和意志,全力以赴迎难而上,内地相关单位也抱持相同决心,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跨境铁路货运服务终能如期恢复。在疫情期间能够为香港出一分力,我感到非常光荣。」
经过这七天的努力,铁路科与港铁公司已做好准备,万一香港日后再遇到跨境货运困难,也可随时重启跨境铁路货运服务。同时,铁路科与港铁公司也为将来有可能使用内地货运列车运载禽畜到上水屠房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以应不时之需。
跨境货运列车停运多年后,现代的货运列车与当年大不相同,因此重启跨境货运服务的准备工作相当繁复。首先,港方需要根据中方确认的列车型号、规格和数据等,对内地来港的货运列车进行技术评估,以确保内地货运列车与香港铁路基础设施兼容,可以在香港铁路安全运行。同时,铁路科要求港铁公司,除按既定机制进行维修保养工作外,也须在内地货运列车来港前为轨道进行一系列覆核,包括量度轨距、检查路轨状况及转辙器的运作等。此外,铁路科也联同港铁公司到现场仔细检查在边境与罗湖编组站之间约一公里长的路轨,并再三覆核量度数据,以确保内地货运列车可在香港的铁路基础设施上安全行驶。
内地货运列车到达罗湖编组站后,列车上的货柜必须吊运到货柜车,以便在本港运送和分派有关物资。然而,罗湖编组站是港铁停泊列车的场地,设有架空高压电缆,因此在吊运货柜时必须加倍留神,以免因触碰到高压电缆而危及吊运人员的安全或影响港铁的列车服务。有见及此,杨先生要求港铁必须就吊运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并制订相关缓解措施及应急方案。最终的对策是隔离吊运区域附近的高压电缆的电力供应,以及在路轨附近安排闲置的列车作安全屏障,防止吊机意外进入轨道及触发电力事故。
另一项重点工作是监察信号和通讯系统的测试。在货运列车演练及正式运作的整个过程中,铁路科都派员到港铁的青衣控制中心及罗湖编组站密切监察信号系统的运作,以及港铁公司与内地列车控制中心的沟通,确保信号系统运作正常,以及内地的司机能够按照港铁公司的安排操控列车在本港的铁路行驶。
以往内地司机操控列车通过边境进入香港后,一般的做法是由港铁的司机登上货运列车,引领内地的司机在香港的铁路上行驶。由于疫情管控的关系,港铁司机不能登车,因此港铁需安排旗手,在边境、中途及编组站的指定地点,以旗号向司机指示行走及停车的位置,期间旗手也需目测列车在路轨上行走时是否一切正常。由于内地发车的时间需顾及多重因素,列车未必能够定时开出,所以港铁必须安排旗手及其他人员轮更候命,铁路科也会安排相应人员在青衣控制中心及罗湖编组站监察货运列车和各项铁路系统的运作。
纵使工作艰巨,杨先生及团队成员仍能排除万难,在七日内完成所有准备工作。在3月1日以空载的内地列车进行实地测试取得理想结果,跨境铁路货运服务于翌日正式重启。
杨先生说:「跨境铁路货运服务已停运多年,却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重启,我感到责任重大。我们快速应变,集合同事做好准备工作,评估风险和制订各种应对方案,预先与同事和港铁公司安排处理的方法。当时每日的工作繁重,除监督测试、检测路轨的情况外,也须参与定期举行的会议,与局方、其他部门、港铁公司和内地的单位等保持良好沟通。不过大家都抱着坚定的决心和意志,全力以赴迎难而上,内地相关单位也抱持相同决心,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跨境铁路货运服务终能如期恢复。在疫情期间能够为香港出一分力,我感到非常光荣。」
经过这七天的努力,铁路科与港铁公司已做好准备,万一香港日后再遇到跨境货运困难,也可随时重启跨境铁路货运服务。同时,铁路科与港铁公司也为将来有可能使用内地货运列车运载禽畜到上水屠房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以应不时之需。
科技结合人才 开发疫苗冷藏柜监察系统
工程师叶炜堂先生及其团队积极为社区疫苗接种中心的综合疫苗冷藏柜监察系统提供无间断的电源供应,遥距监察冷藏柜及疫苗的情况。事实证明,他们致力确保疫苗妥善储存的工作,卓有成效。
2019冠状病毒病疫苗接种计划(疫苗接种计划)对本港的抗疫策略至关重要,而营运基金开发的综合疫苗冷藏柜监察系统,在疫苗接种计划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卫生工程部工程师叶炜堂先生带领团队,在2021年年初为全港18区所有社区疫苗接种中心(接种中心),设计和安装综合疫苗冷藏柜监察系统。事实证明,该系统可确保2019冠状病毒病疫苗在适当低温下妥善储存。
营运基金应卫生防护中心的紧急要求,开发综合疫苗冷藏柜监察系统,以配合政府在同年推出疫苗接种计划。叶先生曾负责把普通病房改装成二线负压病房,以及在公立医院安装多台「流动组合式 — 高效能空气微粒子过滤器」。他运用在这些工作所得的经验,带领团队立即展开行动,进行技术开发工作。团队在考虑实际情况后,决定使用窄频物联网技术,监察接种中心存放疫苗的药用冷藏柜。换句话说,系统会使用覆盖率极高的现有流动电话网络,进行物联网操作。此外,团队也积极采纳用户提出的建议或要求(例如每天早上自动编制一份简明报告等),改进系统的功能。
综合疫苗冷藏柜监察系统的设计,旨在监察冷藏柜的温度和接种中心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同时,系统也可侦测接种中心的冷藏柜、供电系统和其他机电设备是否有故障。所有数据都会透过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传输到机电署总部的区域数码监控中心,以及政府总部的区域数码监控中心仪表板,以便全日24小时进行监察。当系统侦测到异常情况,会即时发送预警短讯,通知负责人员和相关持份者。
叶先生表示:「我们非常认真处理这些预警通知,一定会安排同事亲自致电相关负责人员,以确保他们收到预警讯息。」他与同事也曾数次在凌晨时分赶赴中心现场,亲自处理供电问题。
叶先生说:「推行综合疫苗冷藏柜监察系统的经验,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两者必须兼备,方能适时推出创新项目。只要你掌握好专业技术,保持积极态度,就有信心迎接挑战。」
卫生工程部工程师叶炜堂先生带领团队,在2021年年初为全港18区所有社区疫苗接种中心(接种中心),设计和安装综合疫苗冷藏柜监察系统。事实证明,该系统可确保2019冠状病毒病疫苗在适当低温下妥善储存。
营运基金应卫生防护中心的紧急要求,开发综合疫苗冷藏柜监察系统,以配合政府在同年推出疫苗接种计划。叶先生曾负责把普通病房改装成二线负压病房,以及在公立医院安装多台「流动组合式 — 高效能空气微粒子过滤器」。他运用在这些工作所得的经验,带领团队立即展开行动,进行技术开发工作。团队在考虑实际情况后,决定使用窄频物联网技术,监察接种中心存放疫苗的药用冷藏柜。换句话说,系统会使用覆盖率极高的现有流动电话网络,进行物联网操作。此外,团队也积极采纳用户提出的建议或要求(例如每天早上自动编制一份简明报告等),改进系统的功能。
综合疫苗冷藏柜监察系统的设计,旨在监察冷藏柜的温度和接种中心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同时,系统也可侦测接种中心的冷藏柜、供电系统和其他机电设备是否有故障。所有数据都会透过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传输到机电署总部的区域数码监控中心,以及政府总部的区域数码监控中心仪表板,以便全日24小时进行监察。当系统侦测到异常情况,会即时发送预警短讯,通知负责人员和相关持份者。
叶先生表示:「我们非常认真处理这些预警通知,一定会安排同事亲自致电相关负责人员,以确保他们收到预警讯息。」他与同事也曾数次在凌晨时分赶赴中心现场,亲自处理供电问题。
叶先生说:「推行综合疫苗冷藏柜监察系统的经验,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两者必须兼备,方能适时推出创新项目。只要你掌握好专业技术,保持积极态度,就有信心迎接挑战。」
善用数码工具支援立法会选举
高级工程师袁伟业先生带领团队成员在2021年立法会换届选举中应用崭新的创新科技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和成效。纵然他们面对重重压力,仍竭尽所能,准时完成所有任务,让选举顺利举行。
营运基金一直为立法会选举提供机电支援,例如为投票站提供电力和照明等,在2021年12月19日举行的新一届立法会换届选举也不例外。综合工程部高级工程师袁伟业先生带领团队为选举事务处提供相关支援,并为本港的选举开启崭新的数码时代。
2021年立法会换届选举的筹备工作,在2019年区议会选举后随即展开。今次立法会选举创出多个「第一次」,包括首次利用电子选民登记册系统在693个投票站派发选票;当中620个投票站在晚上11时转为点票站后,更首次运用视像录影系统监察点票过程。在12月18日至20日期间,我们在机电署总部设立紧急应变中心,应用由综合工程部开发的仪表板,为选举进行全日24小时监察工作。
该仪表板对监察承办商在选举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有效。由于各承办商必须透过流动装置报告所负责工程的进度,仪表板上显示全港各投票站情况的互动地图资讯会持续更新,让袁先生及其团队可实时检视各投票站的工程进度。此外,团队也可利用这个系统随时检索承办商的职责和联络资料,以便马上跟进。由于投票站和承办商数量庞大,在过往单靠承办商逐一致电报告进度的时代,难以进行适时且有效的全面监督。
袁先生表示,团队面对的挑战莫如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安装视像录影系统,监察点票过程。他说:「由于投票站在晚上10时半才关闭,但点票和视像录影需要能够在11时正开始,我们只有30分钟时间安装录影系统。」
袁先生认为,团队的成功全赖同事于过往选举累积丰富的工作经验,管理层又大力支持,而且机电署不同部别超过1600位同事在选举当日亦提供各种协助。他说:「选举事务处对仪表板的印象良佳。我们会继续优化系统,并计划在2023年的区议会选举和2025年下一届立法会选举中,再次运用仪表板和其他创新科技工具。」
2021年立法会换届选举的筹备工作,在2019年区议会选举后随即展开。今次立法会选举创出多个「第一次」,包括首次利用电子选民登记册系统在693个投票站派发选票;当中620个投票站在晚上11时转为点票站后,更首次运用视像录影系统监察点票过程。在12月18日至20日期间,我们在机电署总部设立紧急应变中心,应用由综合工程部开发的仪表板,为选举进行全日24小时监察工作。
该仪表板对监察承办商在选举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有效。由于各承办商必须透过流动装置报告所负责工程的进度,仪表板上显示全港各投票站情况的互动地图资讯会持续更新,让袁先生及其团队可实时检视各投票站的工程进度。此外,团队也可利用这个系统随时检索承办商的职责和联络资料,以便马上跟进。由于投票站和承办商数量庞大,在过往单靠承办商逐一致电报告进度的时代,难以进行适时且有效的全面监督。
袁先生表示,团队面对的挑战莫如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安装视像录影系统,监察点票过程。他说:「由于投票站在晚上10时半才关闭,但点票和视像录影需要能够在11时正开始,我们只有30分钟时间安装录影系统。」
袁先生认为,团队的成功全赖同事于过往选举累积丰富的工作经验,管理层又大力支持,而且机电署不同部别超过1600位同事在选举当日亦提供各种协助。他说:「选举事务处对仪表板的印象良佳。我们会继续优化系统,并计划在2023年的区议会选举和2025年下一届立法会选举中,再次运用仪表板和其他创新科技工具。」
请下载 Adobe Acrobat Reader 读取 pdf 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