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效益

落實「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第四階段
為了促進節能減碳和提升大眾的節能意識,「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第四階段於2023年9月1日正式生效,涵蓋範圍由八類擴展至十一類訂明產品,新增發光二極管燈、氣體煮食爐和即熱式氣體熱水爐,旨在幫助消費者選擇更具能源效益的產品,從日常生活中節約能源,共同實現碳中和。在推行「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第四階段後,計劃所涵蓋的產品會佔住宅總能源消耗量的80%,消費者每年可額外節省約570太焦耳(約1.6億度電),相當於減少約75 000公噸的碳排放。

「採電學社」計劃完滿結束
自2019年起,機電署推行為期五年的「採電學社」計劃,為合資格的學校和非政府福利機構設計並安裝小型太陽能發電系統,以便他們參與兩電的上網電價計劃。計劃於年內圓滿結束,幫助500所學校和非政府福利機構安裝超過700套10千瓦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預計每年產生高達640萬千瓦時的電力,相當於約1 950個三人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利用全球衞星導航系統實時監測區域供冷系統地下管道狀況
機電署在年內成功研發利用「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技術,實時監測啟德區域供冷系統地下管道沉降的方案,並在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榮獲銀獎。由於啟德發展區內多個工程項目對地下管道構成潛在風險,我們需要有效地廣泛監測地下管道的沉降情況;為此,我們改進了傳統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的監測方法,成功應用「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技術進行持續監測。該系統能實時監測地下管道的沉降風險,讓能源效益事務處可全天候透過網上平台監察地下管道網絡,並在出現沉降時即時採取行動。未來,我們計劃在新發展區域進一步應用這項技術,令區域供冷系統更加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