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關於我們
- 署長的話
署長的話


2023/24年度,機電工程署(機電署)在規管服務和營運服務兩大範疇都有出色表現。年內,機電事故數目維持在低水準,能源效益和新能源工作亦見可喜的進展;機電工程營運基金(營運基金)則秉持以客為本的優質服務文化,繼續為客戶和社會創造價值。我們努力追趕因疫情而受阻的工作進度,同時放眼未來,為部門制訂未來十年以至三十年的中長期發展規劃。

我們欣然報告,年內營運基金總收入達到92.81億港元,有4.2%的穩健增長;收入回報率則稍降至1.5%,部分原因是我們為客戶提供多種增值服務,而回報率也符合我們收回成本的營運原則。此外,2023年員工滿意度調查顯示,員工滿意度和回復率皆創歷史新高,相信營運基金今年稍後進行的新一輪客戶意見調查,也會續有佳績。
年內,部門同事竭誠為公,表現超越己任。儘管我們已克盡厥職、不遺餘力,而市民期望亦很高,部門必須繼續進步,才能不負眾望。我們會持續運用創新科技(創科),以達到「零事故」的目標、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以及促進智慧城市發展和邁向碳中和,令香港成為更高效、更環保的活力城市,讓市民倍感幸福。
年內亮點:為經濟與民生獻力
機電署年內不少工作,都呼應《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的主題。
新能源產業可為香港創造就業機會,推動綠色經濟及多元發展。我們很高興能參與推動氫能發展的工作。特區政府於2022年成立了氫能源跨部門工作小組(工作小組),統籌各政策局和部門準備本地採用氫燃料的工作,並透過試驗專案推動氫能在本地的應用。機電署一直積極參與工作小組的相關工作,透過提供技術及安全方面的專業支援,以及進行相關顧問研究,協助工作小組審視有意在本地開展氫燃料技術試驗項目的申請,並為在香港使用氫能制訂安全運作框架。工作小組已審視並原則上同意14個氫能源試驗項目申請,包括氫燃料電池雙層巴士、氫燃料電池洗街車、氫能源有軌電車,以及加氫設施等。機電署在審批過程中,就技術和安全層面提供專業意見,並跟進專案的實施。
為配合氫燃料在本港的使用和管控各種潛在風險,我們進行了全球氫能發展和技術應用的深入研究。在參考了國內外相關法規和標準,諮詢專業團體、業界及持份者,並充分考慮香港實際情況後,制定了三份技術指引,作為適用於氫能試驗項目的暫行標準,協助業界共同確保氫燃料的安全。我們會繼續因應氫能科技的發展情況以及氫燃料技術試驗專案的實施經驗,持續更新有關指引,與時並進。
此外,為配合香港氫燃料在生產、儲存、運送、供應和使用等領域的發展,我們亦已展開了《氣體安全條例》修訂的準備工作,以涵蓋氫燃料的安全規管,包括車輛的氫燃料系統、加氫站的氫燃料設備、氫燃料供應鏈及氫燃料車輛維修人員及工廠的安全。
2023/24年度是營運基金第三個五年策略計畫的首年,計畫目標是實現「機電3.0-智慧機電」。營運基金近年積極為客戶進行資產數碼轉型,並運用創科技術如人工智慧等,為客戶提升機電系統的操作及能效表現,有關專案屢獲奬項。年內亮點之一是營運基金團隊自行開發的ChillStream®方案,該方案運用人工智慧分析我們的區域數碼控制中心收集所得的即時資料,以優化客戶製冷機組的能效表現。ChillStream®已分別於衞生署及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轄下場地成功試用,並達至理想的節能表現;長遠更可完全自動監察和控制製冷機組的操作,釋放人力資源從事其他工作,以提高生產力。
利民惠民、以人為本是我們的宗旨。年內,機電署應對多宗突發事故,例如2023年9月初,在超強颱風「蘇拉」和隨後的大暴雨連環襲港後,團隊迅速複修百多組受損的交通燈,並協助嚴重水浸的社區善後。我們更為疫後提振經濟和改善民生的活動提供支持,例如在2023年9月底為於灣仔海濱舉行的「海濱藝遊坊」,以及其他地區「香港夜繽紛」的類似活動提供機電專業支持。2024年2月,我們又為全港多個農曆年宵市場安排臨時供電及人流監察和人羣管控系統,以便市民盡情享受活動。
供電穩定是民生和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針對兩家電力公司近年發生的重大事故,我們於年內加強對電力公司的規管,並敦促電力公司推行一系列的改善措施;例如加強對電纜橋等基礎設施及測試校驗工作進行風險評估,以防止同類事件再次發生。所有主要改善措施已於2023年年底前實施。此外,我們鼓勵電力公司多運用創科,即時監察系統的運作情況,以提升應變能力。
升降機安全是機電署另一工作重點。我們和市區重建局自2018年推出「優化升降機資助計畫」,協助有需要的私人樓宇業主進行優化升降機工程。截至2024年3月,全港已有約800部升降機完成優化工程,另有約4 300部升降機的優化工程正在進行。我們也為受工程影響的有需要住戶提供外展社會服務,減少因升降機服務暫停而引起的各種不便,此舉獲不少市民讚賞。
創科的機遇與挑戰
機電署多年前已率先把創科方案應用於內部運作、客戶機電資產管理,以及操作和維修保養,並鼓勵受規管機構與機電業界更多採用創科,以提升安全、效率及能效表現。儘管這些工作已略見成效,而且我們自行研發及與其他機構合作的創科專案亦贏得不少奬項,但許多受規管機構和客戶仍未充分應用創科方案。因此,加快創科「落地」,是我們未來工作的重點之一。
年內,我們與受規管機構加強創科合作,以提升安全。例如,我們本年度完成研發「氣體管道健康智慧預測模型」,運用大資料及人工智慧分析技術,評估和預測建築物氣體立管的健康狀況,從而找出有潛在安全風險的管段。我們還與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簽署協議,授權他們利用該模型監察氣體立管的健康狀況,為管道制定預測性維修計畫。
另一個例子是我們與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港鐵公司)的合作。港鐵公司更換信號系統須進行大量測試,但每天只能運用淩晨非行車時間的「黃金兩小時」進行測試,時間相當緊迫。為此,機電署正與港鐵公司和一家創科公司合作,研發「通用人工智慧互動自動化情境測試工具」,預計於2027年啟用。該工具可自動產生數十萬個測試情境,識別信號系統可能出現的問題或漏洞,從而大幅縮短測試時間,使鐵路服務更穩健可靠。我們希望把該工具奉為國際測試的圭臬,為推動鐵路安全作出貢獻。
此外,我們為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推出多個創科專案,運用人工智慧和影像分析等技術,支援智慧過境、智慧資產管理、碳中和及「港車北上、粵車南下」等措施。2023年下半年,我們推出部門的《人工智慧行動綱領》和《機電裝備合成法行動綱領》,為部門在人工智慧和「機電裝備合成法」的推廣和廣泛應用方面提出策略和行動路線圖,奠下重要的里程碑。此外,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的人工智慧發展,團隊已著手與廣東省建築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為大灣區機電業界制訂一套《機電設備人工智慧資料標準化指南》。
為進一步推動創科產業化,我們除了透過深受歡迎的「機電創科網上平臺」為用戶配對創科方案,還在2024年2月初步推出「機電創科彙集」新互動平臺。這全新互動平臺目前展示逾50個成功專案,方便客戶根據其特定需要迅速找到實證有效的創科方案。
目前人工智慧發展迅速,運算力愈發強勁,配合日益普及的物聯網技術和感測器,可完全自動監察和控制各種機電系統,優化系統的效率。然而,這亦可能會帶來新挑戰:各行各業由人類進行的初級人手工作,會否被人工智慧取代?機電署的工作方式會受到什麼衝擊?我們的客戶和業介面對此等挑戰,應如何及早綢繆?就此,我已要求本署人員成立「科技雷達」,並委託兩位元分別來自規管服務和營運服務的助理署長,領導「科技雷達」的工作,持續監察人工智慧及其他高新科技的發展,以及對部門運作及社會的影響;重點之一是網路安全,確保人工智慧的開發和使用,符合安全和道德原則,包括按照相關法規保障個人資料安全和私隱。此外,地緣政治或會窒礙有關創科工作的採購安排,我已要求團隊一併考慮相關因素,以制訂相應的計畫。
建立預防事故的文化
為進一步培育防患於未然的文化,我們積極優化有關的機制,並提高員工的意識。然而,這是一項長期工作,必須持之以恆,才能透過「 治未病」實現零事故的目標。
近年,家用冷氣機供應商增加採用R32輕度易燃雪種,以減慢全球暖化的速度,但此舉也會帶來安全風險。因此,我們在2023年5月推出「家用冷氣機輕度易燃雪種處理工程人員自願註冊計畫」,以提升工程人員處理這類雪種的安全意識和相關技術;現有約1 400名工程人員在計畫下完成註冊。
為減少氣體安全隱患,我們會加強巡查食肆,打擊違法使用沒有「GU」標誌的卡式石油氣爐,並加強監管本地零售商戶和網上電商平臺,嚴禁進口與供應沒有「GU」標誌的卡式石油氣爐和其他未經批准的氣體用具。
此外,我們重視以創科方案,包括人工智慧、影像和大資料分析等技術,識別和杜絕安全隱患。年內發生數宗因電壓驟降導致屋苑升降機服務暫停的事故,對居民造成不便。就此,我們指示電力公司制定措施,預防類似事故再次發生,例如透過影像監察系統和各種狀態監察技術,收集資料以對供電設備進行事故預測。
部門層面的中央數碼監控中心將於2024/25年度啟用,我們的團隊正進行最後的籌備工作。在中心投入服務後,我們可運用來自300多幢主要政府建築物的大資料,以進行更全面的預測性維修保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機電署應醫管局邀請,協助調查2023年年初發生的數宗事故,即使營運基金並沒有為涉事醫院提供操作和維修保養服務。我們也獲邀向醫管局因應事故而成立的「檢視醫療儀器及設施保養維修事宜委員會」分享醫療儀器維修保養方面的經驗和專業知識。我們的衞生工程團隊透過分享在公立醫院的機電操作和維修範疇累積的豐富經驗,加強了客戶追求「治未病」的意識,以及在資產管理和維修保養方面預防事故的能力。
以新思維善用人才
面對人力問題,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吸引年輕新血加入機電行業,二是設法利用有限的人力資源處理更多工作。
近年我們與機電業界合作,吸引年輕人入行,包括每年參與各個職業博覽會、與本港主要機電組織合辦見習技術員的迎新活動,以及舉辦多項學校和青年活動,提高新一代對機電業的認識和興趣。為吸引年輕人,我們必須傳達兩個訊息:機電工作與科技息息相關,並對社會與民生有重要貢獻。
機電署一直不遺餘力推動公眾教育和青年發展。我們在2023年7月成立機電青年發展委員會,協助機電署年青員工作多元發展;同時通過擴大現有「機電青少年大使計畫」的範圍,進一步促進青年人對機電安全、能源效益、創科和機電業的知識,讓他們發揮潛能,實踐理想。
隨著電動車和其他新能源車輛日漸普及,對車輛維修技術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為了讓資深技工可憑藉工作經驗取得資歷認可,機電署聯同資歷架構秘書處、車輛維修技術諮詢委員會和職業訓練局,引入「過往資歷認可」機制。由2023年7月3日起,「車輛維修技工的自願註冊計畫」接納以「過往資歷認可」機制獲取的「職業資歷階梯」第三級資歷作為註冊條件,讓經驗豐富的技工獲取認證並取得註冊車輛維修技工的資格。截至2024年3月底,已有356名註冊車輛維修技工經此途徑取得第三級資歷。
至於利用有限的人力資源處理更多工作,我們必須摒棄以往「要有額外資源以應付新工作」的心態,並改以新思維尋找解決方法,善用科技提高生產力,務求運用有限的人力資源取得更多成果。其中一個好例子是我們於2022年為醫管局試用醫療儀器維修表格電子平臺,以簡化維修保養工作流程,真正實現無紙化工作流程,節省人手和提升效率。
年內,我們為員工舉辦多個機電技術培訓課程,並與廣東省多間培訓機構進行技術交流活動,包括接待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和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的代表團參觀機電署總部,與代表團就創科發展交流經驗。我們還與廣州市技師學院、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和廣州市交通技師學院合辦培訓課程,內容涵蓋空調製冷、電氣、電動車及屋宇裝備等範疇。
另外,我們很高興再次派出兩位見習技術員參與世界級賽事。機電署兩名選手分別於「空調製冷」和「電氣安裝」項目獲選為香港代表,參加於今年9月在法國里昂舉行的「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以精湛技術說好香港故事,並以賽促學。
多元合作見成果
機電署近年與本港、內地和海外機構簽訂多份合作備忘錄和協議,並取得實質成果。在2023年,我們與內地機構簽訂了兩份新的合作備忘錄,包括與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簽訂合作備忘錄,建立新的策略夥伴關係;以及與廣東省建築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廣東省建設科技與標準化協會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綠色建築機電系統技術和人工智慧標準的發展。
在與內地協作方面,機電署與國家海關總署的合作已踏入二十周年。我們舉辦了《機電產品安全及能源效益合作安排》簽署二十周年慶典和回顧展覽,展示雙方的合作歷程、成就和未來展望。
此外,我們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建立新的夥伴合作,加強共同推動氫能發展(包括綠氫認證)、燃氣安全、機械裝置安全和產品能源效益等範疇的合作與交流。我們很高興「灣區標準」和「灣區認證」工作將會納入2024年簽署的合作備忘錄,長遠有助我們建立其他範疇的標準,甚至為制訂國家標準作出貢獻。
我們亦積極推廣在大灣區應用重新校驗。在2024年3月,我們與廣東省建築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佈了《粵港澳大灣區既有建築機電系統再調適技術導則》,為大灣區的相關從業員提供操作指引,以期提升現有建築物的能效表現。
近年來,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等內地機構,一直為本署參加世界技能大賽的見習技術員提供高水準培訓,並與我們合作進行創科研發專案,推動技術突破。其中一個獲奬專案,是我們與廣東省科學院和香港機場管理局合作研發的機場跑道助航燈自動維護機械人。該機械人可自動偵測和清除飛機降落時輪胎留下在機場跑道燈的膠漬。項目現正在廣州廠房進行試驗,日後有機會與運載車輛一同發展為無人駕駛的全自動機械人。
我們的另一新猷是與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合作,於2024年6月在深圳舉辦為期三天的首長級人員管理培訓課程。課程內容豐富,涵蓋最新的技術發展和管理策略等課題,讓參加者更深入瞭解內地和大灣區的發展。我們的人員亦分享了香港在邁向碳中和與推動創科的經驗。除了機電署外,發展局和其他工務部門的首長級人員也應邀參加課程,最終共有45人參與是次培訓。課程將於本年12月在深圳再次舉行。
在區域合作方面,我們在2023年9月首次主辦第71屆國際纜車監管機構會議,會議彙聚來自13個司法管轄區的監管人員、專家、專業人士和學術界人士,就架空纜車和地面纜車系統安全的行政管理和規管方式進行交流。此外,本署兩位資深人員在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能源工作組繼續擔任領導工作,積極探討能源效益和新能源事宜,並加強與其他成員經濟體和國際組織的合作。另外,我們將聯同國家鐵路局和港鐵公司,在2025年在香港舉辦國際鐵路安全議會年度會議,邀請2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鐵路專家來港,就鐵路安全、規管及技術等事宜進行交流。
2035-2050年願景研究
最後,我想談談機電署2035-2050年願景研究,有關研究會探討部門的中長期願景展望,並制訂相應的策略和行動綱領。這項研究源自特區政府力爭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本署作為負責推動本港能源效益和創科發展的政府部門,有責任為達成減碳目標作前瞻性規劃,因此我們擬進行研究以更穩妥地履行這項責任。考慮到香港以至全球各地都受眾多宏觀環境變化影響,例如科技發展和地緣政治,所以我們會把這項研究的範圍擴大。現時,這項研究旨在探討和分析未來五年、十年、甚至三十年可能出現的宏觀環境變化、機遇與挑戰,以及制訂相應的短、中、長期策略和行動措施。
我們會先邀請部門人員以小組形式研究個別題目,例如氣候變化、創科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地緣政治、部門服務的未來演變、本港新發展區所帶來的機遇,以及機電設備的生命週期管理等。我們會就這些議題的宏觀環境進行客觀分析,檢視和分析機電署的優勢,制定短、中、長期的發展情境假設,並就不同階段訂定願景和目標。接著,我們會以逆向工作方法,探討由現在起與2035年至2050年間應採用什麼策略和具體行動,以實現這些願景和目標。
雖然現階段的研究尚未得出結論,但挑戰是顯而易見的。人工智慧和科技迅速發展,加上機電設備日趨模組化,一方面可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迫使我們重新定位操作和維修保養服務,或轉向更高增值的工作。這些變化會對部門未來的工作環境和培訓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因此必須及早作詳細研究和策略規劃。此外,地緣政治亦會影響本港機電系統以至整個社會的暢順運作,因此也必須制訂應變計畫。這項2035-2050年願景研究對機電署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我們會適時報告進展。
誠摯感謝
過去一年,承蒙客戶、機電業界、專業團體、學術界、培訓和研究機構鼎力支持,以及內地和海外合作夥伴的協作和襄助,機電署才能取得佳績,我們深表謝意。我們也衷心感謝各政策局的指導和其他部門的支持,以及全體員工的巧思創意與不懈努力。此外,有賴立法會議員、傳媒、意見領袖和市民等持份者辛勤監察我們的表現,並提出寶貴建議,部門才能不斷反思和改進,謹致由衷謝忱。
我們希望來年再創佳績,為香港經濟和民生作出貢獻。

機電工程營運基金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