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故事

Image 1

2023年9月初,香港經歷了百年一遇的大暴雨,多區出現嚴重水浸,大量公共設施受損。市政工程部高級工程師劉繼忠先生(右三)帶領團隊,主動為客戶和市民提供緊急支援服務。服務該部別18年的一級監工鄭亞興先生(右一),是其中一位在暴雨中奮戰的團隊成員。

仇永安先生(中)和團隊從未想過會在新界消防通訊中心的機房內度過冬至和聖誕,監控和確保空調系統維持無間斷運作;但他們憑藉拼搏精神,堅守崗位,不負所託。仇先生分享從事件所得的經驗和體會。

Image 1
Image 1

近年人工智能發展突飛猛進,啟迪了衞生工程部人員自行研發ChillStream®人工智能製冷機組優化系統。研發團隊再次聚首一堂,分享他們的研發心得。

荔景紀律部隊宿舍共有三座,其中一座的居民可能還記得在2024年1月19日曾暫停供水數小時,傍晚卻隨即恢復供水。然而,他們不知道一支由綜合工程部朱豪賢先生(中)帶領的團隊,在隨後兩周馬不停蹄地默默耕耘,確保供水系統正常運作。

Image 1
Image 1

家居氣體事故的成因與市民的氣體安全意識密切相關。用戶缺乏安全意識,或受到坊間流傳的失實資訊誤導,都容易導致氣體事故發生。因此,機電署多年來致力透過各式各樣的宣傳方法,向市民傳遞正確的氣體安全資訊。

2023年,香港分別於8月有超強颱風蘇拉襲港及9月的歷時最長黑色暴雨警告。在接連出現的極端天氣中,啟德區域供冷系統廠房的運作並未受影響,實有賴日常嚴謹的監管和事前的充足準備。能源效益部人員在暴雨期間全程監察廠房的情況,確保一切運作正常。待雨勢減弱,團隊立即動身前往各個區域供冷系統支站,檢視設施的狀況,以策安全。

Image 1
Image 1

時至今日,發展氫能已成為各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新技術選項。 氫能極具潛力,可用於發電、交通運輸、工業等多個範疇, 以取代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傳統化石燃料。

2023年9月7日深夜,黃大仙港鐵站因特大暴雨發生嚴重水浸,大量雨水湧進車站大堂、月台、路軌甚至行車隧道,對站內設施造成極大破壞,並令車站運作完全停頓。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持續16小時35分鐘,直至翌日下午才除下。

Image 1
Image 1

能源效益部於2023/24年度主辦多項國際活動,包括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 (亞太經合組織)能源數據及分析專家小組第35次會議,以及東南亞國家聯盟 (東盟)重新校驗能力培訓工作坊,並邀得不同國家及地區的代表出席。 兩項大型活動前者討論能源供需概況和進展,以及新能源技術的數據收集;後者則分享重新校驗技術應用的見解和經驗。

柴灣康翠臺電掣房的氣體爆炸事故導致電力供應中斷,黃沛良先生和他的團隊克盡厥職,竭誠為民,完成調查的本份後,更多走一步全力協助復電工作。

Image 1
Image 1

機電工程營運基金在2023年推出《人工智能行動綱領》,為邁向智能機電創下新的里程碑。高級工程師黃偉達先生(左二)與團隊全力以赴推展綱領的工作,且聽黃先生闡釋綱領下的策略和行動,以及該綱領如何引領我們進入機遇處處的新時代。

國際纜車監管機構會議是一個國際非商業性的閉門會議,每年由世界各地不同的纜車監管機構輪流舉辦。第71屆國際纜車監管機構會議是在疫情後首次舉行的實體會議,也是香港自2007年成為機構會員以來,首次以主辦城市身分統籌的會議,意義尤其重大。

Image 1
Image 1

機電署團隊多年來努力耕耘、詳細籌劃,作好全面的技術準備,成就本港首個不停車繳費系統投入服務。且聽邊境及運輸工程部葉偉良先生娓娓道來該系統背後的故事。

人工智能開啟智能機電新時代

機電署人工智能督導小組於2023年8月推出部門的《人工智能行動綱領》。數碼科技部高級工程師黃偉達先生表示,機電工程營運基金的第一個和第二個五年策略計劃已奠定良好基礎,因此在現時第三個五年策略計劃下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更得心應手。

黃先生於2002年加入機電署,多年來累積豐富的資訊科技項目經驗,並於2018年加入當時新成立的數碼科技部,與該部人員攜手開展人工智能研發工作。2023年2月,他協助組建部門層面的人工智能團隊,支援機電署在優化能源效益、操作和維修保養,以及機電安全等方面的多個人工智能項目。

《人工智能行動綱領》建基於 「知、行、合、一」 四大支柱框架,即「培訓、行動、協作和標準化」。「培訓」包含四個級別的課程,目標是提高員工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能力。第一級是人工智能入門課程;之後是人工智能編程,繼而為有關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統的培訓,第四級則是建構人工智能模型。截至2024年3月底,約900人已報讀相關課程。與此同時,部門亦舉辦人工智能工作坊和研討會,以及有關人工智能的職務考察和會議。

「行動」指落實項目累積經驗,現時員工激勵計劃下有28個人工智能項目,黃先生甚感欣慰。部門已發出《人工智能項目開發指引》,引導員工以安全和合乎道德的方式進行專案開發。在「協作」方面,部門的「機電人工智能實驗室」網站為機電署50多個本地、區域和內地合作伙伴提供分享經驗的平台;而與業界和大灣區人工智能專家的其他合作,也取得良好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