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故事

Image 1

2023年9月初,香港經歷了百年一遇的大暴雨,多區出現嚴重水浸,大量公共設施受損。市政工程部高級工程師劉繼忠先生(右三)帶領團隊,主動為客戶和市民提供緊急支援服務。服務該部別18年的一級監工鄭亞興先生(右一),是其中一位在暴雨中奮戰的團隊成員。

仇永安先生(中)和團隊從未想過會在新界消防通訊中心的機房內度過冬至和聖誕,監控和確保空調系統維持無間斷運作;但他們憑藉拼搏精神,堅守崗位,不負所託。仇先生分享從事件所得的經驗和體會。

Image 1
Image 1

近年人工智能發展突飛猛進,啟迪了衞生工程部人員自行研發ChillStream®人工智能製冷機組優化系統。研發團隊再次聚首一堂,分享他們的研發心得。

荔景紀律部隊宿舍共有三座,其中一座的居民可能還記得在2024年1月19日曾暫停供水數小時,傍晚卻隨即恢復供水。然而,他們不知道一支由綜合工程部朱豪賢先生(中)帶領的團隊,在隨後兩周馬不停蹄地默默耕耘,確保供水系統正常運作。

Image 1
Image 1

家居氣體事故的成因與市民的氣體安全意識密切相關。用戶缺乏安全意識,或受到坊間流傳的失實資訊誤導,都容易導致氣體事故發生。因此,機電署多年來致力透過各式各樣的宣傳方法,向市民傳遞正確的氣體安全資訊。

2023年,香港分別於8月有超強颱風蘇拉襲港及9月的歷時最長黑色暴雨警告。在接連出現的極端天氣中,啟德區域供冷系統廠房的運作並未受影響,實有賴日常嚴謹的監管和事前的充足準備。能源效益部人員在暴雨期間全程監察廠房的情況,確保一切運作正常。待雨勢減弱,團隊立即動身前往各個區域供冷系統支站,檢視設施的狀況,以策安全。

Image 1
Image 1

時至今日,發展氫能已成為各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新技術選項。 氫能極具潛力,可用於發電、交通運輸、工業等多個範疇, 以取代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傳統化石燃料。

2023年9月7日深夜,黃大仙港鐵站因特大暴雨發生嚴重水浸,大量雨水湧進車站大堂、月台、路軌甚至行車隧道,對站內設施造成極大破壞,並令車站運作完全停頓。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持續16小時35分鐘,直至翌日下午才除下。

Image 1
Image 1

能源效益部於2023/24年度主辦多項國際活動,包括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 (亞太經合組織)能源數據及分析專家小組第35次會議,以及東南亞國家聯盟 (東盟)重新校驗能力培訓工作坊,並邀得不同國家及地區的代表出席。 兩項大型活動前者討論能源供需概況和進展,以及新能源技術的數據收集;後者則分享重新校驗技術應用的見解和經驗。

柴灣康翠臺電掣房的氣體爆炸事故導致電力供應中斷,黃沛良先生和他的團隊克盡厥職,竭誠為民,完成調查的本份後,更多走一步全力協助復電工作。

Image 1
Image 1

機電工程營運基金在2023年推出《人工智能行動綱領》,為邁向智能機電創下新的里程碑。高級工程師黃偉達先生(左二)與團隊全力以赴推展綱領的工作,且聽黃先生闡釋綱領下的策略和行動,以及該綱領如何引領我們進入機遇處處的新時代。

國際纜車監管機構會議是一個國際非商業性的閉門會議,每年由世界各地不同的纜車監管機構輪流舉辦。第71屆國際纜車監管機構會議是在疫情後首次舉行的實體會議,也是香港自2007年成為機構會員以來,首次以主辦城市身分統籌的會議,意義尤其重大。

Image 1
Image 1

機電署團隊多年來努力耕耘、詳細籌劃,作好全面的技術準備,成就本港首個不停車繳費系統投入服務。且聽邊境及運輸工程部葉偉良先生娓娓道來該系統背後的故事。

交通里程碑:實施香港首個不停車繳費服務

由2023年5月7日上午五時起,香港首個不停車繳費系統「易通行」在青沙管制區的三條隧道正式實施。高級工程師葉偉良先生在2018年加入邊境及運輸工程部,過去數年一直協助運輸署開發「易通行」系統;項目由設計至實施,他都全力參與,重點工作包括評估標書、測試系統和進行演練。

葉先生詳細說明「易通行」的運作原理。該系統有三種偵測通過車輛的方法:一是透過現場設備,配合無線射頻識別技術,讀取張貼於車輛擋風玻璃上的繳費貼;二是採用自動車牌識別技術擷取車輛的車牌影像,以辨識車輛登記號碼;三是採用光學雷達技術,識別車輛類別和尺寸。「易通行」系統善用這些技術偵測車輛,實現遙距收取隧道費,讓駕駛人士無須再在收費亭排隊及停車繳費。

2023年5月6日晚上十一時,葉先生與團隊成員抵達青沙管制區行政大樓。現場設備的伺服器設於行政大樓內,用於偵測車輛、產生交易記錄,以及把相關資料上載至「易通行」後端系統。為確保新系統運作順暢,200多名政府人員,包括葉先生及其團隊,以及顧問和承辦商,在青沙管制區、緊急事故交通協調中心和「易通行」後端系統的辦公室密切監察系統的運作情況。他補充說:「青沙管制區於2023年5月7日凌晨二時至五時臨時封閉,好讓我們進行最後階段的準備工作,以及最後的設備和系統測試。」清晨五時正,青沙管制區重新開放通車,「易通行」亦投入運作。

2023年12月,所有政府收費隧道已採用「易通行」。由於大欖隧道的「建造、營運及移交」專營權將於2025年5月屆滿,營運基金團隊正為大欖隧道引入「易通行」作準備。葉先生說:「我們非常重視推出系統前的演練,因此在每條隧道啟用系統前的幾個星期內,會進行至少兩次演練。」除了「易通行」外,運輸署亦於2023年12月17日在海底隧道、東區海底隧道和西區海底隧道實施「分時段收費」,按不同時段收取不同隧道費,藉此把交通分流,紓緩繁忙時段的過海交通擠塞情況。葉先生與團隊就此項目向運輸署提供鼎力支援,確保系統運作穩定。

葉先生總結道:「衷心感謝同事盡心竭力工作,使『易通行』得以順利推行。這個不停車繳費系統改變市民的駕駛習慣,並提高行車隧道的運作效率。我們很高興能參與這個重要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