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故事

Image 1

2023年9月初,香港經歷了百年一遇的大暴雨,多區出現嚴重水浸,大量公共設施受損。市政工程部高級工程師劉繼忠先生(右三)帶領團隊,主動為客戶和市民提供緊急支援服務。服務該部別18年的一級監工鄭亞興先生(右一),是其中一位在暴雨中奮戰的團隊成員。

仇永安先生(中)和團隊從未想過會在新界消防通訊中心的機房內度過冬至和聖誕,監控和確保空調系統維持無間斷運作;但他們憑藉拼搏精神,堅守崗位,不負所託。仇先生分享從事件所得的經驗和體會。

Image 1
Image 1

近年人工智能發展突飛猛進,啟迪了衞生工程部人員自行研發ChillStream®人工智能製冷機組優化系統。研發團隊再次聚首一堂,分享他們的研發心得。

荔景紀律部隊宿舍共有三座,其中一座的居民可能還記得在2024年1月19日曾暫停供水數小時,傍晚卻隨即恢復供水。然而,他們不知道一支由綜合工程部朱豪賢先生(中)帶領的團隊,在隨後兩周馬不停蹄地默默耕耘,確保供水系統正常運作。

Image 1
Image 1

家居氣體事故的成因與市民的氣體安全意識密切相關。用戶缺乏安全意識,或受到坊間流傳的失實資訊誤導,都容易導致氣體事故發生。因此,機電署多年來致力透過各式各樣的宣傳方法,向市民傳遞正確的氣體安全資訊。

2023年,香港分別於8月有超強颱風蘇拉襲港及9月的歷時最長黑色暴雨警告。在接連出現的極端天氣中,啟德區域供冷系統廠房的運作並未受影響,實有賴日常嚴謹的監管和事前的充足準備。能源效益部人員在暴雨期間全程監察廠房的情況,確保一切運作正常。待雨勢減弱,團隊立即動身前往各個區域供冷系統支站,檢視設施的狀況,以策安全。

Image 1
Image 1

時至今日,發展氫能已成為各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新技術選項。 氫能極具潛力,可用於發電、交通運輸、工業等多個範疇, 以取代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傳統化石燃料。

2023年9月7日深夜,黃大仙港鐵站因特大暴雨發生嚴重水浸,大量雨水湧進車站大堂、月台、路軌甚至行車隧道,對站內設施造成極大破壞,並令車站運作完全停頓。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持續16小時35分鐘,直至翌日下午才除下。

Image 1
Image 1

能源效益部於2023/24年度主辦多項國際活動,包括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 (亞太經合組織)能源數據及分析專家小組第35次會議,以及東南亞國家聯盟 (東盟)重新校驗能力培訓工作坊,並邀得不同國家及地區的代表出席。 兩項大型活動前者討論能源供需概況和進展,以及新能源技術的數據收集;後者則分享重新校驗技術應用的見解和經驗。

柴灣康翠臺電掣房的氣體爆炸事故導致電力供應中斷,黃沛良先生和他的團隊克盡厥職,竭誠為民,完成調查的本份後,更多走一步全力協助復電工作。

Image 1
Image 1

機電工程營運基金在2023年推出《人工智能行動綱領》,為邁向智能機電創下新的里程碑。高級工程師黃偉達先生(左二)與團隊全力以赴推展綱領的工作,且聽黃先生闡釋綱領下的策略和行動,以及該綱領如何引領我們進入機遇處處的新時代。

國際纜車監管機構會議是一個國際非商業性的閉門會議,每年由世界各地不同的纜車監管機構輪流舉辦。第71屆國際纜車監管機構會議是在疫情後首次舉行的實體會議,也是香港自2007年成為機構會員以來,首次以主辦城市身分統籌的會議,意義尤其重大。

Image 1
Image 1

機電署團隊多年來努力耕耘、詳細籌劃,作好全面的技術準備,成就本港首個不停車繳費系統投入服務。且聽邊境及運輸工程部葉偉良先生娓娓道來該系統背後的故事。

港鐵車站遭逢百年一遇暴雨 把握黃金時間迅速完成排查

其間,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港鐵公司)全速搶修站內設施,包括自動運行系統、升降機、自動梯、月台幕門和閉路電視等,務求車站盡快重投運作。機電工程署(機電署)鐵路科作為鐵路安全的把關者,馬上派員前往黃大仙站,審視各項設施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擔此重任的是鐵路科工程師譚力剛及其團隊,他們對黃大仙站進行全面評核,以確保車站能夠安全恢復服務;即使車站後來回復運作,團隊也絕不鬆懈,持續監察站內各項設施的修復和改善工作進度,以策萬全。

在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生效期間,譚先生及其團隊都在候命,整裝待發隨時執行任務;在改掛紅色暴雨警告信號後,他們便立即動身前往黃大仙站。譚先生憶述:「根據工作守則,我們必須確保同事安全,所以要等到紅色暴雨警告信號發出才能出動。我們的職責就是在通車前確保鐵路運作暢順無礙,因此必須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爭分奪秒、有條不紊地完成檢查工作。」譚先生指,當時黃大仙站已關閉,加上附近路面受水浸和塌樹影響,團隊故此只能先乘坐港鐵到附近的鑽石山站,在暴雨下徒步前往黃大仙站。團隊在抵達目的地後,一邊檢查行車隧道的水浸情況,一邊審視站內設施的受損情況,以盡快確定車站仍然安全。

在9月9日黃大仙站重開當日早上,團隊發現通風管尚有積水,損毀了隧道內的架空電纜系統。團隊於是敦促港鐵馬上採取行動,更換已損壞的組件。此外,由於多部升降機和自動梯已停用,團隊亦要評估車站是否有足夠路徑疏散人流。團隊馬上評估車站設施的損毀程度對疏散人流的影響,並提出不同的應對方案。經過一番努力,車站最終能夠在當日稍後時間重開。

縱然當日時間緊迫,但機電署人員保持專業,謹小慎微。在評估人流疏散過程中,他們一絲不苟地進行排查,並在極短時間內找出車站的原本設計,以便進行比對和判斷損毀狀況;即使數據符合要求,仍堅持實地步行測試,確保乘客安全。

車站服務其後雖然逐步回復,但機電署依然用心跟進,定期到場檢查;並與港鐵公司舉行會議,商討進一步的改善方案,例如在各個高風險車站加裝水浸感應器、把防洪板移近出入口,以及探討使用自動防洪板。這樣即使未來再次發生同類事件,優化措施也可減少損毀和加快服務恢復,令市民可以安心使用鐵路服務。